财新传媒
2014年07月02日 09:36

真人秀投射中产阶级欲望

韩浩月

 

《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和《中国好声音》第三季的火爆来袭,再次证明了真人秀节目在电视荧屏上的高热不退,梳理、审视真人秀节目的宽度与限度,分析火爆背后的成因与隐忧成为必要。真人秀虽种类纷杂,却不约而同地迎合着中产阶级的种种隐秘欲望,由金钱、明星光环、贫富对比、价值观堆砌而成,每个毛孔都被消费主义所浸泡。而它的魅力还在于以一种人造的“真”来赋予观众想象性的话语权、评判权,充当社会变革期的情绪...

阅读全文>>
2014年07月01日 12:17

知识分子的窗外飘着什么?

韩浩月

 

刘心武新近出版了被命名为“二十年来首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飘窗》,这部小说很容易令读者想起余华去年出版的“现实主义力作”《第七天》,两部小说的共同之处是将视线投向了底层人的生活与命运,在素材选择方面都紧跟热点,不同之处是刘心武对社会新闻的处理方式是,仍然保持了文学与现实的必要距离。

 

作为书名,“飘窗”是一个用意明显的意象,主人公薛去疾常透过自家的飘窗,去观察城市街道两旁的百姓生...

阅读全文>>
2014年06月30日 09:49

冉·阿让,爱在灰暗时代

冉·阿让,爱在灰暗时代


 

遇到珂赛特,才是冉·阿让真正爱心爆棚的时刻,在成功收养了珂赛特并带着她驾车离开的时候,电影用一段荡气回肠的唱词来表现了他内心的激动,小女孩儿充满信赖地伏在他的怀里,让他觉得自己拥有了整个世界,他第一次被人如此需要……

 

汤姆·霍珀导演的歌剧电影《悲惨世界》上映后,无数人在影院里重温当年这部世界名著所带来的触动,帅气的休·杰克曼饰演的冉·阿让使得这个角色从书本到银幕合二为一,即便从男性的角度...


阅读全文>>
2014年06月25日 09:22

查理是如何对待文艺女青年的

查理是如何对待文艺女青年的

  

 



上中学时读《包法利夫人》。现在想来,也许是书里描绘的情感(情欲)世界,离一个少年实在太远。而时至中年后再读它,方能理解书中人物的疯狂与悲凉。

 

年轻的读者不会喜欢查理·包法利医生这样的男人。在一个男人十几二十岁的时候,想到以后自己的人生会像查理那样被无知、愚蠢、懦弱所充满,肯定会崩溃的。小伙子们总幻想自己成年后会拥有非凡的掌控力,要么像个骑士,要么做个绅士,可以解决困扰自己的所有难题...



阅读全文>>
2014年06月23日 16:26

开豪车搭讪美女,人性不可考验

近日,某视频网站制作了一期节目——开车搭讪美女。结果显示驾驶500万的豪车搭讪成功率达70%以上,而普通车辆则以完败结束。被搭讪的美女称,开好车的都是好人,更有主动要求留下联系方式的。(6月23日《北京晨报》)

 

这两年,国内真人秀节目风生水起,能够赢得高收视率,是因为它们能够迎合人们隐秘的心理需求。相比于电视台长达一季篇幅的真人秀,某网站制作的这档不过十来分钟的节目,更直接了当地拿人性做试验,提供了一...

阅读全文>>
2014年06月23日 09:46

《约翰•克里斯托夫》:孤独少年的心灵历险记

《约翰•克里斯托夫》:孤独少年的心灵历险记



 

因为一个误会,我晚读了《约翰·克里斯托夫》很多年,这个误会是,我错把这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当成那个写《罗兰小语》的罗兰了,写《罗兰小语》的那位,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罗兰女士,初中时班里无论男生、女生都爱把她的语录抄在笔记本上,由于我抄得太多,乃至于后来有段时期想到《罗兰小语》就会有吐的感觉——不是说罗兰女士写的有多糟糕,而是长大后觉得少年时的某些情怀实在太矫情。

 

在终于读到《约翰·克里斯...



阅读全文>>
2014年06月20日 10:44

遇到安迪怎么办

遇到安迪怎么办

安迪是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男主角,这部电影常年在IMDB(互联网电影资料库)与《教父》竞争打分第一名。作为世界最为经典电影的男主角,安迪的人物形象和角色性格好像并没得到相应的重视,或者这部电影的寓意太过丰富,压住了男主角的光芒,安迪的饰演者蒂姆·罗宾斯在现实中,粉丝也远没汤姆·克鲁斯、布拉德·皮特那么多。

 

女人不会太喜欢安迪这个角色,因为,影片中身为银行家的安迪,在故事开始时非但不是受女人欢...

阅读全文>>
2014年06月18日 09:43

渥伦斯基是爱情的吸食者

渥伦斯基是爱情的吸食者


 

 

根据《安娜•卡列尼娜》改编的电影有五六部了,最新版的是英国70后导演乔•怀特2012年拍摄的,我偏爱这一版电影,因为乔•怀特和李安一样,骨子里都是有着骑士精神的人,他们的电影语言永远是清新、浪漫的,即便表现残酷时也不乏柔情。对照原著和新版电影,渥伦斯基的形象再次变得无比鲜活而真实。

 

渥伦斯基第一次在车站看到安娜,惊讶于她的风情万种,对于身边不缺女孩子围绕的渥伦斯基来说,安娜的美是成熟而陌生...


阅读全文>>
2014年06月16日 09:20

一个模糊了绅士与流氓界限的男人

一个模糊了绅士与流氓界限的男人

韩浩月


  
  我在中影旁边的一家旧书店把卡萨诺瓦先生的自传《我的一生》打捞了出来,此后一周我都在阅读它,这是一本读后想把它藏起来的书,如同海涅曾对它的评价,“我不愿意向我的爱人推荐这部回忆录,但愿意向我的朋友们推荐”。
  
  海涅何出此言?原因很简单,它是一本教唆意味太强的书了,赤裸裸的欲望蒸腾,直白的情色描写,不仅男人看后容易犯坏,女人看后也会蠢蠢欲动,此书太不符合卡萨诺瓦作为一个道德家的...



阅读全文>>
2014年06月14日 21:32

像思特里克兰德那样死于疯狂?

像思特里克兰德那样死于疯狂?

 

韩浩月

 

一个美好的黄昏,下了班后把车停到自家楼下,打开家门扑面而来是孩子的嬉闹和饭菜的香气,以及那种专属于家的其它气息,你亲吻了孩子的额头,在沙发上坐了下来,等待饭菜摆满桌子,电视里在放着热闹但无聊的节目,你就这样静默地看了一会,然后停下碗筷,对妻子说,“我要离开这里,我要去XX城市,家里的一切都已安排好了……”

 

看到这儿你会大呼“这不可能!”吧,是的,对于一个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男人来说...

阅读全文>>
2014年06月13日 10:41

去深夜食堂寻找一些心灵安慰

韩浩月

 

        在豆瓣上被评9.2分的“神级”剧集《深夜食堂》由一家网站引入了国内,在此之前它已经通过其他网络渠道拥有了不少追看者。开场是灯火辉煌的东京繁华夜景,镜头摇向一条近似城中村的偏僻小巷,食堂老板在零点钟声响起的时刻撩起门帘,迎接他那些有故事的客人。

 

        在形式上,这是部有着浓郁豆瓣气息的电视剧,非文艺青年会在潜意识中排斥它由画面、音乐、旁白构成的创作形式化,尽管它的旁白已经足...

阅读全文>>
2014年06月11日 10:08

玉米地的故事

给你讲讲玉米地的故事吧。你在城里,想看玉米地只能上网搜索,看一下图片,而我是真真正正在玉米地里呆过的,我曾是千千万万棵玉米中的一棵。

 

1987年的时候,家里有5亩玉米地,那年我们家从乡下迁往县城,虽然住在县城里,但仍然是农民。种玉米的季节,我和爷爷来到玉米地边,我刨坑,他放玉米种,或者他刨坑,我放玉米种。五亩土地真是很庞大的一宗土地哇,一趟玉米种下来就要二三十分钟,玉米地的尽头是一片栗子园,怎么也...

阅读全文>>
2014年06月09日 09:48

阎连科与卡夫卡奖的唯一联系是文学

韩浩月

 

  阎连科成卡夫卡文学奖的首位获得者,获奖作者本人的反应非常平淡,仅仅一句“没什么感想,该干啥还是干啥”,在文学圈内,也没激起想象中那么大的声浪,仿佛阎连科获得这个奖水到渠成、天经地义,也宛若中国作家获得国际文学奖项不再是什么稀罕事——在莫言摘取了诺贝尔奖之后。

 

  和许多中国作家乐于承认自己的文学师承来自于马尔克斯相比,卡夫卡并没有得到太多中国作家的承认,被认为写作风格追随卡夫...

阅读全文>>
2014年06月07日 12:56

从荒诞到黑色幽默的距离

从荒诞到黑色幽默的距离

 

韩浩月

 

现在很少有观众相信什么黑色幽默了,国内电影创作者真正懂得黑色幽默的也不多。如果你看过《两杆大烟枪》,就不会觉得《疯狂的石头》是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是一种更高级的喜剧表现形式,在黑色幽默之下,还有一种电影类型叫荒诞喜剧。

 

由闫妮、耿乐等出演的《疯狂72小时》,就是一个标准的荒诞喜剧,受戏内情节影响也好,受戏外一些敏感信息影响也好,观众的观影体验会融入一些坐过山车或吃麻辣烫的滋味,比如...

阅读全文>>
2014年06月01日 20:00

《窃听风云3》 :香港精神中的乡愁气息

 

韩浩月

 

窃听不再是电影主题,甚至在推动剧情进展方面,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从片头到片尾,《窃听风云3》都弥漫着淡淡的乡愁气息,回归土地、回归家园、回归简单生活,成了这部电影的终极价值观,想看一部纯粹刺激的商业片,结果却收获了一些别样的领悟,这多少会令观众感到意外。

 

前两部《窃听风云》聚焦于上市公司、警察、黑社会之间的正反之战,影片节奏紧张、时尚、且显阴冷,作为“后《无间道》时期”的港片,...

阅读全文>>
2014年05月22日 09:38

谁愿把自己当成中产阶级?

韩浩月

 

         近日,《彭博商业周刊》报道了中国中产阶级狂热出境游的消息,根据这份报道提供的数据,从2003年的2000万人到2013年的9800万人,十年间中国出境游人次增长率接近400%,“出境游人数壮大的背后,是中国中产阶级群体的迅猛扩张与消费升级。”

 

        中产阶级通过各个渠道发出来的抱怨不绝于耳,如家庭承担的税费太高,一套房压垮中产家庭,工作压力大生活质量差,“哪儿有什么中产阶级,都是房奴车奴...

阅读全文>>
2014年05月20日 09:42

《归来》是在反思文革还是消费文革?

韩浩月

 

  《归来》公映之前,有声音对其进行了激烈批评,认为张艺谋避重就轻、躲避历史、缺乏批判锋芒,《归来》就是一部老年版的《山楂树之恋》,这是基于对原著《陆犯焉识》的了解而给出的结论。

 

  同原著相比,《归来》要平和甚至平淡许多。原著中,陆焉识在大雪夜逃离农场打算看一眼女儿演的电影,逃跑过程被描写的悲伤壮烈,农场的残酷生活以及陆焉识与管教干部之间的故事,也尽显特殊时期人性的扭曲,这些,...

阅读全文>>
2014年05月19日 09:36

中国人情爱观中的“姐姐情结”

韩浩月


    “路边的野花你不要采”,“山上的野花为谁开又为谁败”,“女人花摇曳在红尘中”……作为女人和女性情爱的代表符号,“花朵”在大众文化里被赋予了浓厚的女性色彩,类似“闻香识女人”这样的定义比比皆是,在《花儿与少年》节目中,郑佩佩、凯丽、许晴、刘涛、李菲儿,是不同年龄段的代表,是不同时代的“花儿”。

 

“花儿”和“少年”这两个具有社会学意义的意象,由这两个词汇所引发的文化联想,又分别指向...


阅读全文>>
2014年05月15日 09:31

《舌尖2》不应肩负道德教化的责任

《舌尖2》不应肩负道德教化的责任

韩浩月 


    《舌尖上的中国2》开播以来争议颇多,但侧面也证实它的确对观众有吸引力,批评它重人文而少美食,是观众不适应第二季在立意上的变化,如果节目能够紧扣主题,所讲故事与美食完美融合,那么故事会是美食最好的“食材”,让节目除了观赏性之外,更多一些意义。

 

前几天《舌尖2》第四集《家常》播出后,对《舌尖2》的批评也到达一个高峰,讲故事太多而美食镜头偏少仍是批评的主要声音,此外,有批评片中河南妈妈做的...



阅读全文>>
2014年05月12日 10:05

这仍是一个谈诗色变的时代

这仍是一个谈诗色变的时代

韩浩月


  最近出现了“读诗热”的说法。读诗现在真的很热吗,这是一个需要冷眼旁观的问题。一方面,热爱诗歌的诗人开始比以往更加频繁地在社交媒体上张贴他们的诗歌,社会与媒体精英开始扮演诗歌推手的角色,有关诗的话题与活动也时常能够被大众视野触碰到。另一方面,对诗人的异样眼光并没有根本性改变,在精神产品中,诗歌的位置还远远低于小说、电影等,现在基本上还处在一个谈诗色变的时代。


  让读诗有热起来迹象的是...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