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韩浩月

 

《收获》杂志的官方微博,发表了一条有趣的内容引发了大家的转发和调侃,微博原文内容是这样的,“昨天编辑部聊天,发现文学杂志体现了农业文明的特色。如:芒种、萌芽、清明、雨花、芳草、芙蓉、啄木鸟、十月、收获,听起来都像农业部下属单位。花城、钟山、鸭绿江、莲池、滇池、黄土地、百花洲、江南、长城、绿州等则像旅游局下属部门……”

 

这条微博包含了许多信息:比如,许多文学杂志的刊名来源于农业文明,一些文学杂志靠刊登乡土文学而知名,而像《收获》、《十月》这样的大牌文学期刊,亦是许多出身乡土的著名作家“登堂入室”的必经之门。在20多年前,这些杂志的名声都是响当当的,是文学青年和读者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而现在,在微博这个社交媒体上,突然看到如此多的文学杂志名字密集出现,竟有了恍若隔世的感觉。

 

文学杂志让许多农民出身的作家完成了向知识分子的转型,也让许多农民作者放下裤脚走出田里到大城市中的编辑部中当上了编辑,于是,可以理解“杂志编辑部里有许多农民”这句话,会引起一些人的会心一笑。文学杂志被边缘化,根本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速度,这是不争的事实,文学杂志的内容落伍甚至迂腐,也是饱受批评,但不得不承认,还是有许多人对文学杂志、对传统文学保持着农民式的坚守,内心也迷惑、也惶恐、也浮躁,但在面对文学这块“田地”时,该劳作还是要劳作,且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乡土曾是文学最肥沃的土壤,莫言、贾平凹、陈忠实、路遥等等,可以说中国最顶级的作家大多与乡土血脉相连。

 

但自从作家进城之后,文学的乡土之根已经被连根拔起了,有些作家住在城市的楼房里,却没法为城市写一个长篇,他们的笔触,仍然只有在朝向乡土时,才会汩汩流出文字,只是,这些文字不再具备浓重的情感,失去了土地的腥气、炊烟的美感、晨露晚霞的气息……

 

乡土文学彻底没落,城市文学的说法也只是一时兴起,至今也无人再提。城市有文学吗?城市的文学不过是作家对城市的虚幻想象,是土不土洋不洋的文字拼盘,城市文学里的人物都长着含混不清的面孔,城市文学里的故事找不到清亮的文学脉络,城市文学作家多产而低质,更多时间用来忿忿不平……相比之下,今天的人们想在文学里寻找安慰,还得翻看二三十年前的优秀之作。

 

现在是网络文学的时代,网络文学正在通过出版物、电影、电视、游戏等更多地进入人们的精神与娱乐生活,而网络文学是不需要根的,它凭空诞生,有着无法捉摸的想象力,它正在摧毁曾经的文学概念。无根的网络文学是无法在乡土上扎根了,但它们庞大的繁衍能力,正在把有乡土之根的传统文学挤得更加边缘化,今天我们还记得《芒种》《清明》等文学杂志的名字,用不了多久,它们会彻底消失于人们的视线。

 

调侃这些文学杂志的刊名,是对往日辉煌文学景象的一次追忆,大家都知道,这样的追忆机会也不多了。在调侃言语的碰撞里,人们体会到一种来自于文学的温情,这温情曾经让一代代人心安。作为文学的载体,杂志会一家家倒闭,但文学给生命留下的印迹却不会消失。没有了文学杂志,我们仍然热爱文学。

话题:



0

推荐

韩浩月

韩浩月

613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作者为散文作家,文化评论人,影评人。出版有《写给大话时代的告别书》《一个人的森林》《爱如病毒,喜欢潜伏》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