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有报道称,徐克导演的《神雕侠侣》有望开拍,且黄景瑜、周也、周迅等演员有望参演。对此,徐克工作室在接受内地媒体采访时进行了澄清,具体的说法是:“《神雕侠侣》是导演开发中的项目其一,但是进度并未到启动,报导中的演员选择也非属实。徐克导演下一个电影项目筹备明确后,才会正式公布。谢谢关心。”
 

就徐克方面的回应看,《神雕侠侣》近期开拍的传闻不实,但被列入导演开发项目当中属实。对此网友的反应很有意思,比如有网友留言评论道:“拍点什么不行又炒冷饭”。能够给出这一评价,已经算是《神雕侠侣》这部金庸著作以及徐克导演的品牌引起了关注,但更多人对此并无感触,甚至连评价一句的愿望也没有。

 

这里所说的“更多人”,也包含当年数不胜数的金庸迷,还有香港武侠片迷。在金庸小说与香港武侠片(剧)通过图书出版、录像厅与电视台等渠道,风靡整个内地的时代,任何有关这一类型作品的创作与发行信息,都会引起不小的轰动。香港武侠题材,深度介入了一代年轻人的精神生活与价值观塑造,即便这一大批香港武侠题材的受众现在普遍已届中年,但如果对他们进行一次集体的精神溯源,相信有很多人会承认,香港武侠题材承载着他们青春时代的青葱美好回忆,如今他们的思考与行事方式,没准还残存着一些香港武侠题材留下的痕迹。

 

之所以观众不再对香港武侠题材感兴趣,有时代因素使然,传播媒介、内容风向、消费愿望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外,更多是人心的变化,使得武侠题材不再受欢迎,这种内心的变化或可用“缺失”来形容,观众内心缺失了什么?说起来很简单,就是人们不再相信武术的神奇,不再幻想武林生活的浪漫,这某种意义上是真实武术的回归。
 

“年轻人不讲武徳”火遍全网的马保国,在某种程度上对武侠小说塑造的神奇武术进行了祛魅,武术有助于强身健体,但肯定没有小说宣扬的那么神奇。对这一点不在乎的读者,转向了更能分泌多巴胺、更爽的网络玄幻文学。一个类比,武侠小说之于当时的年轻人即现在的中年人,就好比玄幻小说之于现在的年轻人。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仅以徐克导演和参演演员的号召力,已经无法点燃观众的观看欲望,除非在剧情内容方面,有革新性的表达,否则,注定无人喝彩。
 

2021年,于荣光导演的《天龙八部》播出,仅得到了3.4的评分,“武侠已死”的评价,引起很多网友的共鸣。值得注意的是,网友们在说“武侠已死”的时候,并没有在前面进行“香港武侠”与“内地武侠”的区分,不管主创来自香港还是内地,都已经无法挽救武侠题材的衰败。
 

偶尔还有香港武侠片(比如2004年周星驰的《功夫》,2013年王家卫的《一代宗师》)让人惊艳,但只是昙花一现;内地的武侠题材,自张纪中频繁翻拍金庸之后,就已经一塌糊涂。谈到武侠片,人们会想起李小龙,怀念港片黄金时代,只是,“武侠片(剧)”这三个字,不能和“翻拍”扯上关系,只要联系到一块,观众便会简单粗暴地将其归类于“烂片、烂剧”,而这样的归类,几乎无一失误。

 

内地导演徐浩峰通过强化原创,让武侠片有了点复兴的痕迹,《师父》(2015年)、《箭士柳白猿》(2016年)、《刀背藏身》(2017年)这三部电影,都得到了不错的评价,但徐浩峰的电影,在精神传承上是源自明清武侠小说,在形式表达上借鉴了香港武侠片,在整体气质上则更贴近文艺青年的审美。所以,徐浩峰的电影严格说来,还是文艺的,小众的,没法在商业与大众层面上,带动这一类型作品的再度繁荣。徐浩峰电影只是寄托了曾经的武侠迷某种近乎泯灭的理想与期望,但因为没法从中获取更多共鸣与力量来源,这些观众对于徐浩峰作品,更多是抱有猎奇心态,当徐浩峰的“新新武侠”所带来的新奇感消失后,观众们内心缺失的那部分,仍然没法被徐浩峰填补。
 

徐克导演北上之后,给主旋律电影打开了一扇新大门,“新主旋律导演”的标签,几乎已经遮盖了他曾经“武侠片导演”的身份符号,如果《神雕侠侣》真的进入到了实拍阶段,除了会对徐克导演本人形成考验之外,市场与观众的考验,恐怕会更严苛。

 

取代武侠题材风行一时的玄幻、穿越、盗墓等题材,也经历了一段短暂的盛极而衰的过程。事实上,在网剧、网大、微短剧、短视频、直播等视频内容的冲击下,电影与电视剧也不同程度地失去了竞争优势,像《神雕侠侣》中杨过与小龙女这样的角色,已经成为年轻人心里古旧的“陌生人”,如果一部经典翻拍作品,没有来自观众、市场、商业等任一层面的支持的话,那不妨放弃。

 

话题:



0

推荐

韩浩月

韩浩月

613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作者为散文作家,文化评论人,影评人。出版有《写给大话时代的告别书》《一个人的森林》《爱如病毒,喜欢潜伏》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