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独行月球》讲述的是一名维修工错过返回地球的机会,一个人留在月球的故事,他与一只袋鼠的交手,通过直播的方式被全球观众所看到,起先他是个笑料,后来因为被塑造成励志偶像,而成为“顶流”,就在他成功返回地球就要与心上人重聚的过程中,却临危受命,要拯救全人类于水火之中。
《独行月球》改编自韩国漫画家赵石的同名原著,但观众走进影院的最大动力,显然是由男女主演沈腾与马丽组成的“沈马组合”。除此之外,剧情“含腾量很高”,也是该片一大卖点。影片杂糅了喜剧、科幻、爱情三大元素,特效方面也下了不小的功夫,开心麻花的标签鲜明,商业化的套路满满,只求乐呵一下的观众,觉得是部及格的娱乐片,要求高一些的观众,则会觉得它有种“想吃麻花现给你拧”的拼凑与拧巴的感觉。
开心麻花有两部代表作,一部是2015年的《夏洛特烦恼》,一部是2016年的《驴得水》。因为《驴得水》的批判现实主义路线走得困难,所以《夏洛特烦恼》成为开心麻花唯一能看得到的品牌旗帜,《独行月球》中有一句台词说到“下落特烦恼”这个谐音梗,让人尴尬之余,也能感觉到这部俨然被捧上“喜剧新经典”的电影,它之于开心麻花的影响,是如此挥之不去,这样的自我致敬,也藏着创作者无法超越自身的无奈。
和《夏洛特烦恼》多个角色从头至尾密布各种令人会心一笑的笑点不一样,《独行月球》主要依赖沈腾的个人演技,以及编排出来的“腾鼠大战”来实现影片的喜剧色彩。但这些多数也通过“掉凳”式的技巧来传递,突出夸张的肢体动作与表情,而非运用机智的台词来与观众制造共鸣,《夏洛特烦恼》中诸多脑筋急转弯式的台词,在《独行月球》中也较为少见。编导团队过于依赖原著设定、把太多篇幅交给煽情情节,对于喜剧营养的吸收转化,以及生活细节的精准描摹,这些让人动心的东西,没了。
《独行月球》可以让观众想到几部耳熟能详的电影。沈腾定时向地球发出呼叫信号的情节,与《我是传奇》中威尔 史密斯在纽约港口用广播寻找人类的设置一样;他在月球上驾车拖回“雷霆之锤”的过程,以及人类在地下城的生活,与《流浪地球》酷似;马特 达蒙被遗忘在火星,独自生活,一等数年,最后返回地球,《火星救援》的故事框架,在《独行月球》中若隐若现……不过,这些相似与重复,不是《独行月球》大的问题所在,在科幻题材上实现大的创新,或是对创作者太过苛求的希望,但怎样在一个大致相同的科学认知下,编出一个风格迥然的故事,则是创作者所应努力的方向。
阿方索 卡隆凭借执导《地心引力》获得2014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如同《独行月球》沈腾的独角戏很多一样,《地心引力》在大部分篇幅中,也是桑德拉 布洛克一个人的表演在支撑。而之所以这部电影大获好评获奖无数,在于它借用科幻的手段,讲述了整个外太空也无法承载的人类的孤独,借用“孤独”这种情绪载体,影片把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人与命运、人与思想和灵魂等宏大的话题,细腻地诠释了出来,并且可以被观众很直观地看到并接受,看这部电影,得到的并非视觉与认知的冲击,更多是促使观众对自身进行发问,哪怕这种发问带有凉意的质感,也因其含有丰富的哲学与人文气息,让人不禁产生一种自我垂怜的伤感的同时,也会参与到人的心灵重塑当中去。
《独行月球》可以拍出《地心引力》那样的孤独感,自然实现《我是传奇》那样的空荡与无望感也不是什么难事。但男女主角的选择,还有先入为主的风格设定,限制了《独行月球》往深度走的可能性。甚至可以这么说,开心麻花和科幻题材,两者之间充满了悖论,两种风格的融合,无异于“硬拧的麻花”,至于它香不香,就看不同观众的口味选择和审美标准了。
(首发于《南方周末》)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