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陈佩斯要回央视了”——时隔20年之后陈佩斯受邀出任央视首档喜剧传承类综艺《金牌喜剧班》导师,可以总结为这几个字。看到这个消息,一下说不清心里什么滋味,算是五味杂陈吧——作为陈佩斯的老粉丝,看到他能再次登上央视舞台(2015年他自导自演的电视剧在央视播出不算),也可以归于“有生之年”系列了。
陈佩斯是因为什么离开央视舞台的?这已经是陈年旧事,曾经众说纷纭,也早已尘埃落定,现在多说无益。但这个事情,多年以来总像是一道影子,不仅跟随着陈佩斯,也跟随着喜欢他的观众,今年陈佩斯66岁,他当年的观众也多过了不惑之年,对于悲喜之事,看待起来要比从前平淡许多了吧。
但有些娱乐记忆是抹不掉的,具体到陈佩斯身上,就是他出演的那些经典小品片段:《吃面条》中,他端着一个硕大的空碗,吃得那叫一个香,把饿劲、馋劲都演出来了;《主角与配角》中,他站没站相、坐没坐相,整个人东倒西歪,一幅“二皮脸”可总是能抢戏成功,换上正面人物的服装后仍然不像个“好人”;《警察与小偷》、《羊肉串》……多少人那时候对陈佩斯和他的搭档朱时茂百看不厌啊。
陈佩斯还和他的父亲陈强组成过“最强父子档”,《天生我材必有用》系列电影一口气拍了五部,其中的《二子开店》、《傻冒经理》,都有不错的影响力。从电视到银幕,在陈佩斯的“黄金时代”,他真是无可阻挡——但此前越是辉煌,此后的落寞便越是令人难以释怀,“喜剧之王”这个帽子虽然赵本山、葛优、周星驰戴着都合适,但陈佩斯也曾是无可争议的“喜剧之王”。
虽然陈佩斯一度离开许多观众视线,但人们对他都有着一种祝福和盼望——希望那些给我们带来欢乐的人都能够有好运气,可以一直好好地发展下去,继续制造欢乐。可事与愿违,在喜剧的路上走着走着,陈佩斯的身影逐渐落寞了——当然,这是在一种世俗意义的成功标准下得到的判断。
对于中国喜剧而言,陈佩斯的形象与表演是无可取代的,他用夸张的肢体语言与丰富的面部表情,塑造了中国社会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制造出哄堂大笑来抚慰处在社会与经济不断变化中人们的不安,用荒诞不羁来包裹尖锐的批评精神,对善恶、对错都有着鲜明的态度。
对于陈佩斯人们时常有一种假设——假设他没有沉寂,假设他一直活跃在电视晚会、综艺、电视剧与电影作品中,他会给中国喜剧的内容与走向带来什么样的充实与变化?会继续巩固他的“巨匠”地位还是会在竞争中渐渐边缘化?这种假设是没有答案的,有些事,发生就发生了,不能用假设来填补遗憾。
陈佩斯过去二十年在喜剧上的落寞,除了与他个人选择有关的原因外,还有别的因素——对于处在发展与生存压力下的大众来说,喜剧太重要了,因此赵本山、周星驰、冯小刚、葛优、郭德纲等喜剧演员与导演,他们的作品才那么受欢迎,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在喜剧方面,大众还有得选择,甚至在一段时间里,还选择过剩,所以呼唤陈佩斯的声音,才会有一搭没一搭,若不然,陈佩斯不会孤寂这么久。
“孤寂”这个词,也是喜欢他的人的一种想当然。陈佩斯在话剧舞台上开辟了新的阵地,他自导自演的《托儿》、《阳台》、《戏台》等作品都曾一票难求,每部都有数百场的演出记录,媒体也曾曝出他“年收入过亿”的新闻……这些信息让人欣慰,“天生我材必有用”在陈佩斯身上有了现实的印证。
最近两年,最红的喜剧形式是脱口秀,电影、小品、相声等喜剧形式,都难以再出产可以成为全民话题的作品,喜剧陷进了困境——在大众越是需要喜剧的时候,喜剧仿佛离我们越来越远,取而代之的,是闹剧。在这样的背景下,陈佩斯归来,也只能算是个娱乐事件,对于能否“拯救”整个喜剧行当,不必报什么期望,毕竟,属于陈佩斯最“有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在一个新的舞台上,恐怕也摆脱不了当配角的命运。
(点击购买作者文艺随笔集《座无虚席:经典和大师的昼与夜》)
(点击购买作者故乡主题散文集《世间的陀螺》)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