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韩浩月
在姜文9月14日发表“劝架文”之前,有关木心是否大师的争议,已经有了成为事件的苗头。
按照时间线追索可以发现:8月20日郭文景发文怼木心,9月1日陈丹青以致信的形式回应郭文景,9月10日牟群发长文《木心是悲剧命运代表,但不是艺术大师——致郭文景、陈丹青兄》。
这是场典型的文人吵架,而且还有点“跨界”的意思,郭文景是作曲家,牟群是艺术学者,陈丹青是画家,木心将他们聚在了一起,姜文借易中天的公号发文“进场”参战,则带着点“不速之客”的生猛味道。
导演姜文那份以现代诗形式排版的“劝架文”,还有文末的“七言绝句”,是典型的姜文风格,自带气场,一眼就能识别是“真货”,非代笔。
这场文人吵架——或者称文人骂战,有意思。第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它是以微信公号这个自媒体为主要阵地进行的,以此为标志,文化人完成了由纸媒向自媒体的又一次大转型,下一步,就看能否继续向抖音、快手进军了。
第二个有意思的地方是,没了传统媒体编辑的把关,当事人在语言上都很肆意——可以用“口吐芬芳”来形容,也可以用“才华横溢”来比喻。姜文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升华,名为劝架,实为火上浇油。
第三个有意思的地方是,当事人的“跨界”吵架,都有着“帮亲又帮理”的意图,就连提供“场地”的易中天,为了撇清责任,也特意写了按语。但在他为公号文所加的标题《姜文劝架,请别开骂》,多少也体现了点立场,因为提供场地本身就是立场。
吵归吵,骂归骂,整体上看,这场战成一团的战事还处在中场,没有暂时熄火(得到结论)的趋势,截止到目前,就算是为了好朋友说话、站台,也都还属于文艺批评的范畴。
这么说是因为,爆粗口也好,极尽讽刺之能事也好,不是这场论战的主要目的,论战的重点是讨论木心究竟是不是大师,相信很多围观者通过这几个位提供的视角,都得到了一点启发或收获,这是有价值的。
木心是不是大师重要吗,此前已就这个话题讨论过几次,支持者与反对者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但这不意味着,继续讨论就失去了意义。
起码,我们可以看到,文艺批评这个本来平静的湖面,又被激荡出层层波纹。文化论战一向能给人提供思维撞击,刷新旧的观察视角,提供新的理解切入点。从“吵架从没输过”的鲁迅,到“大鬼、小鬼都不放过”的李敖,再到瞧不上所有论战对手、最后只能自己撰文骂自己的狠人王朔……不同时期的文化人吵架,留下了锦绣文章,也留下了百花齐放。
在前边有关木心的争论中,还不乏学者、批评家的身影,他们都曾留下过真知灼见,那样的争论氛围令人羡慕。文艺批评不能沉沦为圈子里的互相吹捧,要是真没人愿意吵架,反倒是文艺界的一个悲哀。你好我好大家好,文艺批评的活力也就没有了。
有人说,文人吵架比娱乐八卦有意思,有看头,这是因为,我们从里面不光能看到“热闹”,还能看到文化成分与思想含量。(首发澎湃新闻)
(点击购买作者文艺随笔集《座无虚席:经典和大师的昼与夜》)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