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近日,一则“中国作家刘震云获摩洛哥荣誉碑表彰最受欢迎作家”的消息在网上广为流传,有媒体称这是刘震云继2016年获得“埃及文化最高荣誉奖”之后,获得的又一个阿拉伯世界重要的国家级奖项。对此,“颁奖者”摩洛哥文化部图书管理司司长哈桑·沃扎尼辟谣,“摩洛哥文化部没有设立过这个奖项”。(2月15日《北京青年报》)
 
所获得的奖项是子虚乌有的,获奖图片是阴差阳错的,获奖新闻的来源是莫名所以的,“颁奖词”和“答谢词”都是编的……但恰恰是这样一条假新闻,在网上四处传播。至于这样的假新闻有什么害处,还真没办法具体统计出来,但所暴露出来的某种心理,却是清晰可见的,对国际文学奖项的盲目崇拜,又有了抬头的趋势。
 
曾几何时,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作家甚至中国人的一个心结,每逢颁奖季,总会有嘈杂的声音此起彼伏,这一心结在莫言获奖之后得到很大程度地平息,诺奖热度在中国有所降温,诺奖崇拜现象也有所淡化。
 
但随着这两年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步伐加快,许多人敏感地意识到了,国际文学奖项在鼓励本质之外,还有着不小的市场促销作用,有的作家在获得某国际文学奖之后,得到了舆论超乎寻常的追捧,作品愈加畅销,在用于市场宣传时,“首度”、“破天荒”之类的形容比比皆是。要承认,有些作家获奖名副其实,而有些作家所获的奖项,则带有暧昧色彩,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元素在。之所以人们一边怀疑一边祝贺,且并不打算深究、搞清楚真相,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中国作家与中国文学眼下太渴望得到外界认同,所以,一个奖项拿来,含金量的多与少,甚至是真是假都不那么重要了。
 
刘震云获得一个“假奖”的假新闻之所以传播得那么广,是因为刘震云有扎实的作品,有得奖的实力,读者看到这样的新闻,会本能地选择相信和扩散——这正中了造假者的套。我们希望中国作家获奖,盼望看到更多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但却不需要用一个不存在的文学奖项,来为脸上涂金。这样的假新闻,若只是个例还好,如果接二连三地出现,那么很快国际文学奖也会贬值成为“泡菜坛子”。
 
据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介绍,中国文学正加快走出国门,过去的五年中,共组织137个出访团,推动678位作家走到世界上,大概每年有一百部中国当代作家的优秀作品被翻译出去。这是一个成绩,这个成绩是建立在作家创作活跃、作品输出渠道逐渐畅通基础上的。国际文学奖所能起到的作用,只能是辅助的,想要中国当代文学更广泛地进入世界读者的视线范围内,最根本的,还是要依赖作品的质量。有了能够影响世界的文学作品,国际文学奖项自然就会随之而至。个别人也就不用这么着急地编造假新闻来满足公众了。
话题:



0

推荐

韩浩月

韩浩月

613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作者为散文作家,文化评论人,影评人。出版有《写给大话时代的告别书》《一个人的森林》《爱如病毒,喜欢潜伏》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