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相比于公认的韩国好电影如《老男孩》《太极旗飘扬》《辩护人》,《鸣梁海战》在思想艺术性乃至娱乐性方面,只能算中上品质的作品,但它能够取得韩国票房年度冠军,在韩国的影响力超过《阿凡达》,一定是有些什么打动了韩国观众。
 
可以说,是韩国人的爱国主义成就了《鸣梁海战》的票房佳绩。韩国人的爱国是具体到方方面面的。比如,购买本国产品,保护传统文化,呵护历史名人。作为李氏朝鲜时期的海军名将,李舜臣热在韩国一直持续,韩国总统朴槿惠亲自前往影院观看《鸣梁海战》,更是掀起民众追捧这部电影的热情。每个国家都需要有自己的民族英雄,《鸣梁海战》立足史实,采用电影所独有的美化形式,成功地树立起了李舜臣的形象。
 
《鸣梁海战》的故事情节、主要角色,都是为塑造李舜臣的英勇神武服务的,以侵略日军的鲁莽与狡诈来映衬李舜臣的胆大心细,以手下将领与士兵的恐惧与退缩来托举李舜臣的死而后已,在长达一个小时的海上血战中,战略战术均在李舜臣的指令下得到完美发挥,他以13艘船击退敌兵330艘船的故事,并没有因为过于传奇而引起观众怀疑,反而让观众觉得这场胜利在意料之中。
 
弘扬爱国主义,格调接近“主旋律”,但《鸣梁海战》依然具备不错的可看性,除了该片迎合了韩国观众的心理之外,最大的原因是它屏住了一口气,这口气从故事展开一直到影片结尾都没有泄,这得益于韩国电影在创作与制作上多年来的历练。回看我们国产的一些爱国主义电影,它们在人物、立意上都没问题,之所以拍出来观赏效果不理想,还是和无法一口气痛快地讲完一个故事有关,总是有些摇摆不定,总是多些旁枝末叶,导致到最后主题动摇。
 
《鸣梁海战》一个小时的战争场面看上去不枯燥,而且有挺强的吸引力,关键在于电影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场面的刻画上,而是放在了对战斗智慧的呈现。李舜臣在战斗时几次精巧的指挥,使将军战船在处于劣势的状况下,数度反击成功,这种戏剧反转手法,总是屡试不爽。此外,影片对于人性的挖掘,只停留在了“极度恐惧可爆发极度力量”上,没有四面开花分散影片的表现点,良好地诠释了“恐惧与勇敢”的转换关系,这也是吸引观众的原因所在。
 
《鸣梁海战》是韩国电影潮流中跃出的一个异类。不同于其他韩国电影,它可以抓住韩国历史与现实中那些敏感而又渺小的痛点,将之放大为可供全民思索的问题,并提供积极正确的价值观作为解决方案。当越来越多的电影在向下沉的时候,《鸣梁海战》是向上走的。它倡导的“英雄主义”不免有空洞的地方,它的以少敌多甚至有点儿像咱们这儿的“手撕鬼子”,但的确也给萎靡的韩国精神注入了一些“雄风”,对于韩国人民既有安慰作用,也有振奋作用。
 
《鸣梁海战》这样的电影不会扎堆,即便有类似历史题材的作品再出现,韩国影人也应当想出更好的表现方式,给予观众更沉静的思考空间。
 
话题:



0

推荐

韩浩月

韩浩月

613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作者为散文作家,文化评论人,影评人。出版有《写给大话时代的告别书》《一个人的森林》《爱如病毒,喜欢潜伏》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