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不知何时,杭州图书馆多了一群每晚到闭馆时才愿意离开的流浪、拾荒者,拿起书,他们和其他读者一样安静阅读,放下书,他们依旧流浪。图书馆无条件向流浪者开放的做法,赢得了网友的称赞,也为这个寒冬增添了暖意。
 
  这条新闻最动人的一点,是让人们看到了流浪者与图书馆的温情关系,而构成这种温情关系的,又是双方彼此的尊重。流浪者自觉把杂物放在阅览室门口,在借阅图书前,把双手洗干净。对于曾有读者表示的不满态度,馆方的言论堪称强悍,“如觉不便可更换座位,图书馆没有权利去让另一位读者离开。”
 
  如果没有馆方的这种坚决的保护态度,很难相信流浪者能在图书馆长期阅读下去,毕竟作为管理者的意见,对是否允许流浪者进入馆内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不拿“有读者反对”为名拒绝流浪者入内,是图书馆捍卫其公共文化场所属性的正确做法,作为信息分享和知识传播的场所,图书馆也的确不应设立门槛。
 
  也有网友提出,流浪者进入图书馆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读书,而是为了避寒。读书与避寒,两者之间不存在矛盾关系,以阅读的名义避寒,在正当性方面也无可指摘,反而,正是因为别的场所无法为流浪者提供庇护,图书馆才发挥了它的作用,以知识和环境为流浪者提供了双重的温暖。
 
  当然,进入图书馆都是身份平等的读者,流浪者也应和其他读者一样,自觉维护阅读环境的整洁与安静,管理者也不必被“史上最温暖图书馆”的名声所累,对于影响到他人的流浪者进行规劝,享受公共服务的同时也应尽到维护秩序的责任,只有如此,温暖的图书馆才可以长期吸引读者。
 
  在对待流浪者的态度方面,杭州图书馆做出了令人尊敬的行为。在一些城市,流浪者没法进入地铁,甚至被认为是有损市容,在特定时间段会被驱逐。如果有更多的公共场所,可以像杭州图书馆这样,尽自己本份为流浪者提供暂时的容留,则会让他们生活得有尊严一些。
 
  这条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可能不够全面,有丢失的信息,但人们所散发的善意却值得欣慰,正是在这股巨大善意组成的洪流下,不被关注的流浪者才能分享到温暖的感觉,这样的温暖虽细小但却很重要,因为它是衡量我们这个社会是否美好的重要参照。(首发于新华思客)
话题:



0

推荐

韩浩月

韩浩月

613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作者为散文作家,文化评论人,影评人。出版有《写给大话时代的告别书》《一个人的森林》《爱如病毒,喜欢潜伏》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