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克·贝松导演、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影片《超体》,日前被曝出在国内上映的是“特供3D版”,只是,这个“特供”并非包含“特权享用”含义的褒义词,而是带有“钱多人傻”性质的贬义词,难怪那么多观众对此感到十分愤怒,凭啥在国内上映的2D版,到了国内就变成了“只有字幕是立体”的3D版?
我在影院看《超体》,由于座位比较靠前排,所以并未感觉特别不清晰,当然,这也和国内上映的大多数3D电影视觉质量都不大理想有关系。换个说法就是,不仅是《超体》的3D效果差,其他进口也好国产也好的3D电影,都不怎么样。只不过《超体》做的更过分一些,搞“中外有别”,让观众觉得被冒犯了而已。
国内院线公映的电影3D效果不好,一方面的原因是许多电影是由2D转制过来的,根本不是用3D立体摄像机拍摄的,另一方面是电影院为了延长放映机灯泡寿命,降低运营成本,只把灯泡亮度开到一半,导致真3D电影看着也像转制品,有人觉得“首部真3D IMAX电影”《变形金刚4》的特效也不过如此,就是灯泡亮度问题导致的。
有两个说法解释,国内为什么会上映“特供版”的《超体》。第一个说法是,3D版本电影可以提高票价,赢得更多票房;另一个说法是,中国观众就喜欢3D噱头。前种说法是无可挑剔的真相,而后种说法纯粹是胡扯,已经被“伪3D”折磨得晕头转向的观众,早已对“伪3D深恶痛绝”,对真3D也没那么大兴趣了。我们只求到影院能看到一部正常的、清晰度足够的电影,可到了电影院一看,却发现观众是没得选择的,想看的电影只有3D版,即便有2D版同时上映,电影院为了利益考虑,排片也少的多,无奈只能看3D。
《阿凡达》救了3D技术,也毁了3D电影,在《阿凡达》之后,能真正带来同级别视觉享受的电影屈指可数,而利用3D电影坑蒙拐骗的制作方,却如过江之鲫。我觉得中国观众应发起一场拒看“伪3D”的行动,拒绝为“伪3D”买单,当观众用脚投票的威力显现出来之后,3D热潮才会真正的降温,否则这股“伪3D热”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到头。
对于真3D电影,国内的院线也请尊重一下观众,观众是花了真金白银来看真3D的,别为了每场省几十块钱电钱,让观众看一部“残疾”了的3D片。另外,对于电影的视觉质量,也要纳入到管理范围内,要求院线对“伪3D”进行明确标记,让作为消费者的观众具有知情权。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