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面向初高中学生的青春题材影视作品极其匮乏,这是青少年集体将课余时间的娱乐,集中在电子游戏和网络上的原因之一。但在图书出版市场上,适合12到18岁读者的青春小说,却是很繁荣的。由此可见,由图书到影视作品的转化,缺乏强有力的打通者。

 

这一次,搜狐视频扮演了青春题材大剧的开拓者角色,按拍电影的投入和形式来拍自制剧,这让《匆匆那年》一面世就具有耀眼光芒,只是,这份吸引人的光芒并非来自演员,而是来自该剧透露出的时代气息,以及弥漫于屏幕上的荷尔蒙气息。和诸多青春剧偏成人化相比,《匆匆那年》舍弃了部分成年观众,转到主要讨好青少年观众身上来。

 

刘杰导演的《青春派》是去年值得关注的一部青少年题材电影,《匆匆那年》较为接近《青春派》的风格。当时《青春派》为观众所喜欢,就是因为它令人耳目一新,把中学生的状态拍得真实自然,把以往青春题材作品里角色的矫揉做作,全部清除了出去。《匆匆那年》看上去也是如此,中年观众会面带微笑,觉得剧中人像自己的孩子,年轻白领看着这群弟弟妹妹,会惆怅地想起自己刚刚告别的校园生活,而同龄人则是从它这里,看到自己的影子。

 

玩篮球,男生欺负女生,女生爱慕高年级男生,装严肃的年轻老师,自行车后座上的初次心动,接通电话却不知道说什么的尴尬……《匆匆那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变化,呈现出来的是简单清爽的故事,没有复杂纠结的情感,有的只是淡淡的快乐和美好。这样的情境,是契合80后、90后的成长环境的,他们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家庭境况、文化背景、教育环境都大致一样,无忧无虑的成长,让他们的心地也显得纯良。

 

以往的青春片不是这样的。在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青少年群体里充满失落与绝望,街头打架、动刀杀人成为释放内心苦闷的出口,明明是孩子,连自己都保护不了,还充满救赎别人的热情,这部电影之所以好看,也是因为它和上世纪60年代年轻人的心境较为相近。2001年出品的《十七岁的单车》,是导演王小帅的被禁电影,它讲述了在不公社会下,不同出身年轻人的命运,这部电影里有许多让人心里痛楚的东西,栓系在一辆自行车上的尊严,狠狠被踩到地上的感觉,是《匆匆那年》里的角色们所体会不到的。

 

从苦闷彷徨到简单清爽,青春题材作品的变化,源自时代和社会的变化。的确,没有了灰色调的背景,《匆匆那年》的故事会失掉一些深度、一些启迪,但由之换来的青春本色,也因为没有其它色调的参与,而变得明亮芳香。现在的成年人想起自己的青春时代,多有苦涩的感觉,作为过来人,我们更愿意现在仍在中学校园里的孩子,能平稳快乐地度过自己的青春期。虽然疼痛会让成长变化,但如果能回避疼痛且可以愉悦长大,这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吗。

 

 

话题:



0

推荐

韩浩月

韩浩月

613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作者为散文作家,文化评论人,影评人。出版有《写给大话时代的告别书》《一个人的森林》《爱如病毒,喜欢潜伏》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