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韩浩月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国产片的一个特殊类型,它不好拍,但每年总有那么一部两部上映,它很难拍得好看,但总有人愿意尝试,它常“影院一日游”,但总有人为它投资。

 

从表面上看,少数民族题材显得花团锦簇,总是一幅天空很蓝、云朵很白、景色很优美、乡情很淳朴的景象,但鲜花之下常有陷阱,一些此类型片子看完之后不禁让人疑惑,怎么会拍成这个样子?

 

眼下在影院上映的一干影片当中,出现了一部名为《古堡之吻》的片子,没错,它拥有少数民族题材的常见元素,只是有两个新鲜之处,一是片名容易被误读为惊悚片,二是男主角变成了外国人。

 

电影的故事是这样的:一个羌族姑娘以口送服药草救活了昏迷的外国小伙,自此一吻定情,在经历一系列的误会之后,两人终于走到一起。按照羌族习俗,男女之间有了接吻关系就得结成夫妻,不知道这是否属实。

 

属不属实关系不大,因为接吻行为本身只是抛出问题,电影本身的纠结才是重点所在,一方面强调吻的忠贞属性,一方面情节、氛围中又散发着性暗示气息,本是乡土题材,却游弋着都市气息,现代情爱价值观在猛烈冲击着古老的羌族婚恋传统。

 

少数民族题材不好拍的原因,一直就在于它被工具化了,建国前,中共中央宣传部曾发布《关于电影工作的指示》,指出,“阶级社会中的电影宣传,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而不是别的东西。”从早期的《塞上风云》、《内蒙风光》至今,少数民族电影都肩负着弘扬民族团结的重任,这严重干扰了少数民族题材的创作。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其实有着很独特的优势,首先,民族风情在文化产业化的今天是稀有的、别致的,没有被大众流行文化同化的民族文化,还保留着原始的味道。其次,把民族风情放在所谓现代化的这个万能的大筐里,会激发许多有趣的“化学反应”。

 

包括: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情感禁忌,遭受到外来主流文化的侵袭之后怎么办?在少数民族人加大走出山门、家门步伐,辨识度与街上行人无异的时候,如何看待融合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当一些少数民族人坚持本土特色不愿被“侵蚀”时,面对他们的痛苦是否只能束手无策?

 

而这些问题,为电影表达空间提供了无线素材与可能,随便找一个新鲜的视角,找一个价值观冲突点,就能拍出优质的故事,但前提是,得放弃对少数民族电影的无效期待,把它当作普通的类型片对待,鼓励创作者勇敢地跳出泥潭,拍一部具有娱乐性、商业性的少数民族片。 

话题:



0

推荐

韩浩月

韩浩月

613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作者为散文作家,文化评论人,影评人。出版有《写给大话时代的告别书》《一个人的森林》《爱如病毒,喜欢潜伏》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