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韩浩月

 

 

看《飘落的羽毛》时莫名其妙想起了尼采《悲剧的诞生》,云南姑娘婻锁正如尼采著作所描述的那样,以个体毁灭的悲剧实现了她独活下去永远无法到达的壮美,而她所爱的对象——那名年轻的画家,也在对美进行掠夺、抛弃、忏悔的过程中,使得自己沾染了悲剧英雄的色彩。

 

如果略懂一些爱情心理学,便会知道婻锁与画家的故事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在那样的情境之下,登门短期居住的即便不是画家,而是一名诗人,或者是来自大城市的任何青年才俊,都可以轻易地成为婻锁的心上人。让他们相爱的,不仅是异性之间本能的吸引,更是巨大环境差异所制造的好奇心。

 

了解这些,便会懂得婻锁为何排斥一直把她放在心上的“哥哥”,而把一颗芳心栓系到了一个陌生人身上。如果一部电影省略了事件冲突铺垫,让女主角十分突兀地爱上了男主角,那么唯一解释得通的原因就是,她与他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对爱情的探险心理,遮掩了一切有关身份、财富、相貌等等世俗层面的不平等,在婻锁于闪着银光的湖水中,把自己的身体坦露给心上人的时候,悲剧已经如呼啸而来的火车,根本刹不住地发生。

 

画家本可以履行承诺回来小村带婻锁“到外面的世界看看”,他被自己的“拯救者”形象搞得五迷三道,不惜与舅舅闹翻、绝食、自杀,但他心底始终有个清醒的声音在告诉自己,和那份突如其来的爱情相比,他更渴望自己参加国际画展,成为国际知名画家,一幅画可以拍卖到天价。按影片给出的情境设计看,画家连自杀的勇气都有,怎会没有冲破并不算严重的障碍奔向婻锁?怪只怪,在名利面前,爱情太卑微。

 

促使悲剧诞生不可或缺的一种调料的名字叫“亵渎”。体现在《飘落的羽毛》中,“亵渎”爱情的是金钱。在画家告别婻锁的时候,他把一卷钱塞到了她手里,而她选择又塞了回来,这个动作对他而言,潜意识里已经有了永别的铺垫,而在她那儿,拒绝是最好的挽留。当画家决定选择事业放弃爱情后,他又给婻锁的“哥哥”寄了3万块钱,看看婻锁收到这笔钱的表情就知道,这笔钱没有让她有任何的欣慰,带来的尽是希望破灭后的难堪与痛苦。

 

悲剧离不开美的陪衬,作为电影中美的象征,意味着婻锁身体的羽毛被邮寄到了国际知名画家的手中,而画家选择的回报方式已经只剩下最后一条路,即是继续以钱“赎罪”,只是,这笔300万的巨款被汇到了婻锁家乡,对婻锁家乡进行回报,成为画家能做的最后一件事。

 

故事给观众带来的感受,肯定有痛苦的成分。偏偏为了衬托这痛苦,影片在选景、镜头语言、音乐等方面,又采取了唯美的表现方式,有些画面,美得令人窒息,仿佛这美可以让痛苦减轻一些。回头看此种故事类型的影片,如那部知名的《云水谣》,哪一部不是如此处理?我们喜欢看纯爱故事,多半是消费别人的苦难,什么时候,爱情故事中的牺牲者,不会再是那些单纯的、朴素的、美好的姑娘们?

 

《飘落的羽毛》带有浓重的第五代气息,镜头刻画的痕迹明显,演员在镜头前的肢体动作,也是学院派的,对于看多了时尚电影的观众而言,开始时可能会有些不适,但在进行到快结尾时,却发现已经被导演带进了“沟”里,这道“沟”,正是我们内心深处那不为人知的、柔弱的、美好的情感。我们消费了这个故事,这个故事顺带着也消费了我们。

话题:



0

推荐

韩浩月

韩浩月

613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作者为散文作家,文化评论人,影评人。出版有《写给大话时代的告别书》《一个人的森林》《爱如病毒,喜欢潜伏》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