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鲁迅的文章《风筝》,消失于今年新使用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专家的一些话成了批判的靶子,比如“过早接触鲁迅,不如让孩子接触宫崎骏、自然科学以及课外活动”。

 

专家的话有问题,给人的感觉是,鲁迅不如宫崎骏,这其实是哪跟哪啊,鲁迅和宫崎骏根本没有可比性。不过,如果改成这个说法,或能行得通:初中时代,适当接触鲁迅即可,富余出来的时间,可以去接触一些宫崎骏、自然科学以及课外活动。

 

谈到初中时代读鲁迅,许多网友都表示浑浑噩噩、难以理解,围绕鲁迅文章所展开的阅读理解,也一知半解,鲁迅文章的晦涩与深奥,成为中学生喜爱鲁迅的一大阻碍。

 

批评教材删掉鲁迅文章的人,觉得这是不重视鲁迅文章的批判价值和独立思考能力,觉得孩子们不读鲁迅,就会变得轻飘和浮躁了。这种担心是可贵的,任何时代的孩子,都需要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但这种能力和精神的养成,不能单单依靠鲁迅,而是需要全套的公民教育。

 

鲁迅的文章是被删除了两次,但据人教社的最新声明称,人教版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7-9年级中,鲁迅的文章有6篇之多,基本上每一册都有,依然居作家之首位。所以,对于《风筝》被删,不宜作过度解读,在教材中的鲁迅,仍然是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用并没有被否定。

 

而且,单就《风筝》这篇文章而言,更多是在回忆鲁迅与他的“小兄弟”放风筝时的情景,整篇文章只在最后一段,有着对灰暗时代的批判含义,此前全部段落,都是散文式的记述,它不算是鲁迅文章中的精品,被删掉固然遗憾,但替换上来的文字,单就文学性而言,不弱于鲁迅。

 

教科书对于孩子而言,有着重要的引导价值,教科书里收录什么样的文章,意味着我们的孩子会被教育成什么样的人。所以,鲁迅文章被删引起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知道,现在孩子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已经远远不止教科书这一个渠道,丰富的课外读物选择,以及互联网技术导致的信息全覆盖,让他们拥有了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我觉得,借鲁迅文章被删的时机,更适合谈论鲁迅被神话的背景与诱因,一位作家的价值,在于其立场,也在于其文本贡献,尊重但不迷信鲁迅,学习但不崇拜鲁迅,这才符合鲁迅一贯倡导的。

 
话题:



0

推荐

韩浩月

韩浩月

613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作者为散文作家,文化评论人,影评人。出版有《写给大话时代的告别书》《一个人的森林》《爱如病毒,喜欢潜伏》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