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韩浩月

 

7月20日,美国传奇女记者海伦·托马斯去世,她保持着美国新闻史的很多项记录,比如她是首位进入白宫记者招待会的女记者,她曾先后对十位美国总统当面提出质问等,但在有关她去世的报道中,“总统折磨者”被提到的次数最多,这个称谓是枚无形的勋章,为她的一生做了最好也是最辉煌的标注。

 

奥巴马曾和她一起庆祝过生日,同样的事情克林顿也干过,在网上流传的众多图片中,小布什“卑躬屈膝”地走到她面前向她握手致敬……这样的信息与“总统折磨者”的形容形成了有趣的对比,为什么她那么不给总统面子,总是提一些让总统们张口结舌、两腿发软的问题,而总统却那么给她“面子”,要通过一些特别的方式向她送上敬意?

 

对自己的职业和位置抱有敬畏之心,可以解答这个问题。“我们的职责不是去敬仰一个领导人多么德高望重,而是不时地把他们搁到聚光灯下,看看他们是否有负民众信赖” ,所以虽是常驻白宫的记者,但海伦却不是白宫的附庸,她的所有问题都是代表公众提问,与其说总统尊敬海伦,不如说总统更在意海伦提问所代表的民意。

 

与权力人物拥有近距离的交流机会,以及与权力人物的关系被笼罩上一层“友情”面纱,并没有对海伦的新闻价值观和职业素养形成坏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会相信,就算今天她可以与奥巴马一起切蛋糕,明天依然可以把她那连珠炮一样的犀利问题抛向总统,如果她在与总统一起过完生日之后,变成了白宫的传声筒,那么她也不会赢得去世后的巨大声誉,而只会成为被刻在权力大厦背面的一个丑角。

 

“美国前总统卡特一见到海伦·托马斯起身提问就不自在,而里根则把头低下,紧张得像参加论文答辩一样”——这样有趣的细节,表达的其实是权力与身份的辩证关系。能向总统提问当然是一种权力,但如果这种权力能够被总统轻易搪塞,那么只能说提问者把自己的身份降低到了“总统说啥咱信啥”的无知地步。海伦深知如何运用让总统如坐针毡的权力,那就是永远不要让私欲污染自己的职业,让公众声音永远可以通过她的话筒,被传递到最有权力的公仆面前。

 

海伦为新闻从业者树立了一个标杆,向这个标杆靠拢甚至成为她那样的人,说起来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在漫长的职业生涯里保持职业素养和人格魅力的不变质。只要有那些让总统们感到慌张的记者存在,公众就能多获得一份安全感和自信心,现在这位“总统折磨者”过世了,下一位“总统折磨者”在哪里?

话题:



0

推荐

韩浩月

韩浩月

613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作者为散文作家,文化评论人,影评人。出版有《写给大话时代的告别书》《一个人的森林》《爱如病毒,喜欢潜伏》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