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韩浩月


 

每次《咬文嚼字》杂志出手,都会成为挺受关注的文化新闻,这和《咬文嚼字》的“咬嚼”对象多为名家有关,客观上起到了有助于传播的作用,但剥离掉“炒作”成分,会发现以严苛的态度纠正对汉语的错误使用很有必要,尤其是在汉语品质迅速劣质化的背景下,更需要《咬文嚼字》杂志这样较真的机构,来提醒人们尽可能地准确、干净地使用汉语。

 

这次《咬文嚼字》将“咬嚼”对象锁定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对那些名作的挑战,亦是对自身能力的挑战。茅奖获奖作品出自于名家、经手于名编、出版于名社,经过了这三层“过滤”,其差错率自然会大大低于其他作品,这意味着在为茅奖作品挑错,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给出更准确的、无可辩驳的正确答案,是一件非常费力的事情。

 

虽然费力,但却很讨好,贾平凹回复:“谢谢你们的更正!你们把检查结果传给我的秘书施先生,他会打印出给我看的。”阿来也很爽快地说:“你们‘咬’吧,欢迎,谢谢!”莫言的回复诚恳坦率:“欢迎!到时将结果告诉我,以便再版时修改。”这三位作家的态度,与《咬文嚼字》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即“不是拆台,而是补天”。

 

再伟大的作家和作品,也不可能完美无缺,在作家创作过程、出版过程、传播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导致作品出现错误、疏漏,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世界名著,都有过漫长的修订经历,也正是因为后期的不断修订,才得以让名作被打磨得更加熠熠生辉,对于这等锦上添花的好事,作家怎会不理解、怎会不致谢?

 

以前《咬文嚼字》多是把重点放在错别字身上,但这次“咬嚼”茅奖作品,扩展到了“知识性差错”的层面,比如《暗算》中说算盘有101个算珠子是错误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说北斗七星“环绕”着月亮转是不可能发生的。比之错别字,纠正作家的“知识性差错”更有价值,因为这些“知识性差错”很容易因为出现于名作当中,而被读者误认为是常识。

 

“咬嚼”茅奖作品是一个不小的工程,但它具有一定的标志性意义,凭借一家杂志社之力,根本无法扭转汉语在当下出版环境中的错漏百出现象,但此举还是彰显了传统出版人殚精竭虑的“捉虫”精神,在写作与出版全面市场化的时候,能够唤醒业内同行的文化精品意识,对出版物多一点责任心,对汉语写作多一点敬意。

 

网络时代和数字出版是导致汉语劣质化的一大原因。在互联网上,人人都是写作者,每个网站都是出版方,在急切表达的心理动因下,无数充满语病、错别字、常识错误的文章在流行,而大家也习惯了对网络读物不必要求太高的说法。被誉为未来主流出版方向的数字出版,在排版、校对、勘错方面,其草率程度要远远大于传统出版物。

 

《咬文嚼字》去年曾对方舟子、郭敬明、韩寒等12名知名博主进行过“咬嚼”,这是对网络写作敲响的一记警钟,但实际这样的“咬嚼”也只能起到警钟作用,因为类似把“见人不救”误成“见人不久”、把“日理万机”误成“日理万基”这样的错误,在网络上根本不会消失。《咬文嚼字》把“咬嚼”对象锁定于茅奖作品的做法,带有回归性质,以指出名家错误来影响更多作者,以纠正传统名作来影响网络写作,这有事半功倍之效。

 

不求《咬文嚼字》的做法对传统出版业和数字出版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愿这次“咬嚼”茅奖作品以及名家们的反应,能通过传播在写作者心中和出版业内投下影子、留下印象,写作或出版的时候多点“被咬嚼”的心悸,只有认真的人和较真的人多了,精品才会自然而然地增加。
 

话题:



0

推荐

韩浩月

韩浩月

613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作者为散文作家,文化评论人,影评人。出版有《写给大话时代的告别书》《一个人的森林》《爱如病毒,喜欢潜伏》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