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韩浩月


  对每一尊佛像进行明码标价,十大菩萨、释迦牟尼的化身、报身、法身,都有了创收任务,对应的功德箱,肩负起从1000万到一亿的化缘指标。据《南方周末》报道,这种事情发生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寺景区。

 

  先别急着抨击佛门弟子六根不净,近年来虽时有出家人掉进钱眼的新闻传出,但敢于给菩萨、佛祖定出上千万身价,还真不是法门寺僧人做的,这不禁让人怀疑是谁如此胆大,让最不该做成生意的事情,沾染上如此浓烈的铜臭味道。

 

  在由法门寺景区文化产业集团、法门寺慈善基金会、地方政府等共同构成的利益图谱上,法门寺景区不过是一枚棋子,一个可以讨来金山银山的饭钵。功德箱收到的善款,全部进入了带有官方背景的法门寺景区文化产业集团的账户,已经足以说明,当地政府在促使法门寺向钱看方面起到了主导作用。这巨额的“收益”,又流向了何方?

 

  而且,为了面子上的好看,地方政府为只管收钱的功德箱蒙上了几层面纱。

 

  第一层面纱是开发。紧邻法门寺的一个大坑,成为政府领导眼里的聚宝盆,这个大坑在政府一番调研之后,被拔高到对陕西乃至于西部建设都有战略性推动作用的高度,有了这杆大旗,开发就变得名正言顺,没钱怎么办?只能靠寺吃寺,把凝聚游客点滴善心的功德箱,变成狮子大开口的索钱箱。

 

  第二层面纱是文化。为了让法门寺景区能蒙到更多捐款,地方政府打出了建设“世界佛都”的口号,完全不顾佛教世界根本不存在“佛都”概念这个现实,有了经济开发的噱头,再有了文化建设的口号,地方政府坦然地用双手撑开了口袋,只等钱落袋。

 

  第三层面纱是混淆概念,用铜臭玷污了佛教圣地。有奖劝募,善款提成,短信算命,假和尚募捐等等。这一切都打着供奉的名义进行,直到愤怒的香客报警称这是诈骗行为。


  像法门寺景区这样,地方政府在自己搭的台子上,唱着自编自演的戏,没有顾及对法门寺乃至佛教形象的影响。可惜,这门与真诚毫无关系的生意不好做,扭曲的功德箱,终将无法成就地方政府的发财梦。

 

  去年10月,国家宗教事务局联合其他9部委发布了《关于处理涉及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管理有关问题的意见》,要求“坚决制止乱建寺观和各种借教敛财行为”。那么,法门寺景区这些让人“匪夷所思”的做法,是否明显违背了有关规定,需要有关部门及时给公众以交代。

话题:



0

推荐

韩浩月

韩浩月

613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作者为散文作家,文化评论人,影评人。出版有《写给大话时代的告别书》《一个人的森林》《爱如病毒,喜欢潜伏》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