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韩浩月
 
由高群书监制的《我们的生活比蜜甜》是部适合大龄观众看的电视剧,在荧屏上一堆家庭剧、青春剧中,它显得有些另类,但会让那些40岁以上、能把剧与自己的命运与经历衔接在一起的人,看得心潮起伏。在风格上,它类似于叶京导演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只不过,叶京的这部剧描写的是大院子女的故事,而《比蜜甜》说的是城市平民的生活而已。
 
对于特别年轻的观众来说,看《比蜜甜》会有一种从观感到情绪都很陌生的感受,因为他们现在已经很少可以见到剧中周、马、李这三个家庭之间交织得如此密切的家庭关系了。周永顺的三个儿子,大庆、二庆、三庆,如同三棵飘摇的树苗,他们的命运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变迁而游移不定,但没有什么能阻止他们想要扎下根来过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的愿望,这个愿望是那一代中国人的信仰。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各集里许多需要在餐桌边上进展的情节时,餐桌上总是摆得盆满钵满,多到令人怀疑,那个时代饮食条件怎会如此丰富?但这也表明,在饥饿刚刚成为过去时的时候,吃的问题还是属于头等大事。反正作为一名留有饥饿记忆的观众,我在看到几家人聚在餐桌边贫嘴、吃吃喝喝、高兴的时候还唱起来的情形时,内心是有满足感的,什么是幸福?基本需求被满足了就是幸福,什么样的生活比蜜甜?在别人手腕上还光着的时候,咱手腕上能戴块电子表,这就比蜜甜。
 
高群书在他的这部监制作品中,营造了令人感到亲切而熟悉的年代感,但剧的重点还在于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父辈之间相处久了,看谁都像亲家关系,他们之间的交流令人感到踏实,但子女这一辈,受知青返城、恢复高考、下海经商等历史事件影响,颠簸的命运反而导致了性格上的大不相同。值得欣慰地是,《比蜜甜》对苦难保持了远观的姿态,没有丝毫通过苦难博泪的意图,人与人之间本质存在的小温暖成就了它的大格局,叙述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幸福来自于人的紧密依偎。
 
父辈以及爷爷辈的生活为什么容易感到幸福?以物欲不高来评价还是有些表面化了,主要还是那代人比较单纯,马玉英喜欢大庆,在知道大庆与继红恋爱后,拆了给他织的毛衣,但在知道大庆还喜欢她之后,又重新把毁了的毛衣重新织了起来;二庆为了考大学勇往直前不回头,冷冰冰地拒绝了爱他的姑娘,但姑娘还是死心塌地地支持他……这种爱情观,现在看来多少有点老土的味道,但在那时,爱就是这么简单可以成为一个人的命。包括剧中人物所体现出来的其它诸如成功观、生活观等,有着局限的一面,但却都是真实的,你不会为剧中人物为了点小利益去争夺而改变对其的看法,更多会从他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那个时代的人,为了幸福生活去拼命,他们的勇气,比咱们现在的人要大得多。
 
《比蜜甜》目前还在播出,且观看热度有上升趋势,它的讨巧之处除了年代感好、人物形象真实、故事性较强外,最能吸引人的潜在因素恐怕还是它的“三观端正”吧。我们的生活究竟比不比蜜甜,其实得出结论不是那么复杂,完全在于这一刻的感受,失去了感受力,物质欲望得到再大的满足也不会觉得幸福。
话题:



0

推荐

韩浩月

韩浩月

613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作者为散文作家,文化评论人,影评人。出版有《写给大话时代的告别书》《一个人的森林》《爱如病毒,喜欢潜伏》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