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前有“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一起坐在一起喝咖啡”,后有“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乡村青年的成功故事总是令人唏嘘,他们让很多人想到自己的过去。
 
沉默不说,是乡村青年进入大城市后的共同心态。沉默是因为,诉说苦难对于乡村出身的青年人来说,意味着一种不坚强,担心身上披着的那层脆弱的壳被打破;不说是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已经完成了身份转换,成为在大公司就业的新城市人,觉得没有必要再度申明身份,因为那样会带来异样的眼光。
 
乡村青年是失去故乡的一批人。他们把在乡村扎下的根连根拔走,虽然可以在城市买房安家,但属于文化与情感层面的根,却很难再扎下来。在城市里,他们拥有的新身份和新面孔,在不断遮掩他们旧有的相貌与精神,恐怕只有在得到发声机会的时候,他们才能够以最本色的发言,来表达一名乡村青年在奋进过程中承载的压力与苦痛。
 
人们愿意阅读以及传播乡村青年的成功故事,除了想得到的共鸣扩大之外,还因为可以从中汲取一些必要的激励。在所谓“阶层上升通道受阻”的声音此起彼伏时,这样的故事起码表明,仍然会有不少人可以通过独木桥,走上自己的阳光大道。当全世界都在扁平化的时候,上升的空间被压缩,前行的道路被阻塞,这是无法抵挡的事情,但个体的努力,可以打破外在的“枷锁”,品尝到突出重围的喜悦。
 
留给乡村青年的路,从来没有平坦过。但确实有几个年代,乡村青年通过高考、入伍、进城务工经商等通道,实现了自己的人生反转。在城市化起步与飞速扩张的过程中,乡村青年得到了很多机会,在这些机会面前,有的人凭借聪明才智抓住了它,有的人则是“野蛮生长”,完成了乡村青年向城市中产的进阶。他们不仅成为城市人群的重要组成,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正是因为相似的身世与奋斗历程,他们也尤为关注下一代乡村青年的成长与生存。
 
富士康的“日结青年”和深圳的“三和青年”,的确是当下乡村青年群体的一个缩影,但在社会学家的眼里,颓废和绝望并非他们的主要情绪,他们中的很多人,对生活境遇有反抗与主动改变的愿望,某个契机,或者某个观念的转变,都可以促使他们冲破自身的牢笼,去尝试另外一种生活。
 
改革开放后乡村青年得到的机遇多,但现在年轻人所拥有的机会也不能用“匮乏”一言蔽之。他们中的很多人,有过不错的教育经历,如果愿意像写致谢博士论文的作者那样,可以百折不挠地奋进,相信他们的人生会不一样。
 
无处不在的内卷,容易让人产生倦怠的心理。但无论内卷有没有发生,时代与社会对人的毅力的考验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有的人出于对内卷的焦虑与恐惧,干脆放弃了拼搏,而有的人则从内卷中着力去寻找机会。拥有一双善于发现机会的明亮的眼睛,有一颗坚强的心,再有愿意吃苦的韧劲,相信哪怕是封闭的门也会再次被打开,更何况,各种新的上升通道也在增加。与其抱怨,不如改变,少说多做,行动起来才是最强大的姿态。
 
有人曾说过:如果能够回到过去,最想感谢的是最艰难时刻没有放弃的自己。许多双手空空闯荡的乡村青年,他们付出辛苦的汗水,挣的是干干净净的钱,他们拥有的一切,无不是通过诚实的劳动和辛勤的付出换来的。一个人,可以在别人的帮助下加速成长,对于帮助自己的人要感谢,但无论感谢谁,都不如感谢自己,因为只有自己才是最核心的“发动机”。
话题:



0

推荐

韩浩月

韩浩月

613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作者为散文作家,文化评论人,影评人。出版有《写给大话时代的告别书》《一个人的森林》《爱如病毒,喜欢潜伏》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