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巩立姣在东京奥运会夺得女子铅球冠军,实现了中国田径史上的零的突破,创造了新的历史,在最该享受鲜花与祝福的时刻,来自赛后的一段采访,不仅让巩立姣感到尴尬,也让众多网友打抱不平,有人这样形容,采访过程里,“句句都暗含着刻板印象、性别歧视、外貌羞辱。”
 
回看那段采访对话,会发现一套熟悉的逻辑,先是调侃巩立姣的“女汉子”形象,在得到巩立姣“其实我还是比较小女孩的”回答后,立刻以“女孩子”的标准来追问巩立姣,包括但不限于:有男朋友吗,想找个什么样的,会不会和男朋友掰腕子……
 
之所以说采访者的话语逻辑让人感到熟悉,是因为同样的问话,曾经在社交媒体上并不罕见,夸张地形容“女汉子”,甚至是网络流行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段子式表达制造的娱乐狂欢氛围下,针对女性体型外貌、性别定义等方面的偏见与傲慢,往往被掩盖了,大家很难在这样的氛围里,对性别议题进行严肃的讨论。
 
如果不是巩立姣的新晋冠军身份,聚焦了众多眼球的关注,那么采访者的提问,很有可能躲过公众的的质询,变成一条稀松平常的内容。可以这样认为:采访者在发问的那一刻,其实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好奇,更是一种普遍观念“见缝插针”式的露出,如果没有对女性美的狭隘认知基础,就不会有针对巩立姣提出的让人感觉到刺耳的问题。
 
认为女性应该柔弱些,觉得某一类型的女性“不该有男朋友”,强调女性力量感所制造出的滑稽场面……种种狭隘认知,构成了一股强大的压迫感,巩立姣“如果不当运动员,就去结婚生孩子”的说法,有可能是她的真实意愿,但也有可能是因为觉察到了提问所裹挟的强大的世俗观念压力,给出了一个言不由衷的回答。一名运动员的人生,需要一些人代表一种观念去进行规划吗?或者说,即便是社会大众,对一名个体的选择,有权力假借“为你好”的名义进行干涉吗?
 
针对巩立姣的发问,一直存在,这些问题藏着亘古以来对女性的偏见,这种偏见随着社会与时代的进步,大部分得以纠正,但仍有不少残存,变形隐匿于人们的思想当中,不断寻找机会跳出来对一些人进行指指点点。好在,在众多人的参与下,性别议题有了更为开放与宽容的讨论空间,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成长,也使得“她们”拥有了更坚定的反抗态度,尤其是对于美的认知,无论是女性还是社会公众,变得丰富而又多样化起来。
 
这次具体到巩立姣身上,不少网友都认为:她刻苦训练,不断与时间对抗,追求更好成绩,这是努力之美;她参加四届奥运会,从未放弃理想与目标,并最终拿到最高荣誉,这是坚持之美;她对自己的运动员身份同时有感性与理性的认识,并不以外界评价而动摇,这是自信之美……一个人身上有如此众多的闪光点,而偏偏被追问个别无足轻重的问题,这显然是不对的。
 
借由巩立姣等运动员的例子,很多人都对自己过往的看法进行了对应,并自我检讨、修正了对美的理解,这是一个特别好的现象,意味着在公众层面的性别审美方面,有了更多元、更积极、更健康的认知。但也要警惕,舆论支持巩立姣,是否有一定比例源自她冠军光环的加持。用尊重、平等的审美眼光,来看待所有的女性,这才是属于所有人的终极价值观。
 
话题:



0

推荐

韩浩月

韩浩月

613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作者为散文作家,文化评论人,影评人。出版有《写给大话时代的告别书》《一个人的森林》《爱如病毒,喜欢潜伏》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