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日前,长沙新晋网红打卡点——袁隆平巨幅涂鸦被人用巨型字母覆盖,原作者DZ对此表示不满,认为这是对他们作品的不尊重,“一个受人尊敬的人被盖了,这已经不是规矩和文化的问题了”,但巨型字母作者则认为,不能“道德绑架,用袁老做挡箭牌”。
 
据了解,袁隆平巨幅涂鸦,位于橘子洲大桥桥东堤岸。这里最早出现涂鸦是2020年年底,经过多名涂鸦写手的创作,成为一处被默认的涂鸦空间。在袁隆平登上涂鸦墙之后,这里声名大增,成为市民与游客的拍照打卡点,有人赶来发现袁隆平涂鸦被覆盖之后,表示了遗憾。
 
从市民与游客的角度看,到一处网红打卡点扑了个空,的确会有所失落,袁隆平巨幅涂鸦若能够保留更长一些时间,势必会为此处增添更高人气。但从涂鸦这种民间的艺术创作形式来看,并没有规定谁的作品画上去之后,一定要保留多久。所以,大众的期待与涂鸦写手的创作之间本就存在一定冲突。
 
涂鸦写手之间的冲突,则源于在创作、署名、空间争夺、引入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竞争”的意图。显然,争议双方对涂鸦的“规矩与文化”存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后来者不能完全覆盖前作,要给前作留有一段时间的展示机会;只有更好的作品才有“资格”被保留得更久一点;创作要有公共意识,不能把涂鸦当成个人“争名夺利”的“工具”……
 
从这种“规矩与文化”看,两方都做得不够尽善尽美,但谁对谁错,的确也没法准确给出判断,只能从涂鸦的本质去给出一些建议。
 
涂鸦从不讲“规矩与文化”,到逐渐遵守“规矩与文化”,是这门艺术为获得生存空间而不断妥协的结果。涂鸦墙逐渐赢得大众的喜爱,成为一种私人情感公共表达的载体,是获得城市管理者宽容对待的前提。但涂鸦之所以是涂鸦,其本质是底层立场、叛逆元素,以及在发展过程中融入的艺术至上风格,这也是其顽强生命力的体现。
 
袁隆平的形象出现在涂鸦墙并受到欢迎,是因为这幅作品寄托了公众深沉的情感。但是否因为他出现于涂鸦墙上,就应该享有“特权”,这值得商榷。如果袁老仍然在世,大概率会对此持否定态度,他毕生的追求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而非成为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权威”。
 
涂鸦创作的“覆盖”特征,本身具有一些“颠覆”“藐视”等特征,任何涂鸦写手在进行伟大人物创作时,都要考虑这是一把“双刃剑”,不要给自己也给后来者出“难题”。
 
社交媒体上引发的涂鸦争议,几乎是可以预见的。涂鸦的创作概念很大,但涂鸦具体到一个城市、一堵墙时,其物理呈现空间却又很小。在一个很小的公共空间引入过于宏大或复杂的元素,无疑会使得这一空间变形,导致其公共性丧失,甚至彻底消失,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此次涂鸦争议事件,不妨视为涂鸦文化的一次传播与教育,也是对公共空间属性的一次探索与讨论,相信会得到一个理性思考的成果。
 
话题:



0

推荐

韩浩月

韩浩月

613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作者为散文作家,文化评论人,影评人。出版有《写给大话时代的告别书》《一个人的森林》《爱如病毒,喜欢潜伏》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