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天价片酬”仿佛是一个老话题了。所以当郑爽被曝出日薪207万、单部作品片酬1.6亿、年收入6.4亿的时候,舆论才更加哗然。
 
2018年,范冰冰因逃税被罚8.84亿元,当年有关“阴阳合同”、“天价片酬”的讨论,引发娱乐圈大地震,明星纷纷注销工作室,并在政策的要求与允许下,采取主动补税的方式,度过了一关。
 
借此契机,当年国家相关部门也完善了有关演员片酬在制作成本中占比的规定。多数投资与制作机构,也均较为严格地按照这个规定执行。就在公众认为“天价片酬”问题已经得到真正解决的时候,郑爽“阴阳合同”事件的曝光,再次证实娱乐圈“水很深。”
 
据报道,郑爽1.6亿片酬,除了表面合同的正常演出片酬外,其余部分,是通过增资、持股等公司交易行为实现的。坊间也有传闻称,1.6亿元片酬,并非全部到达郑爽个人与公司账户,部分资金在后来又实现了“回流”。在郑爽公开回应配合税务部门调查之后,相信真相会水落石出,公众会对“天价片酬”背后的诸多问题,再有一次较为详尽的发现。
 
可以肯定地是,“天价片酬”之所以没被断绝,是因为娱乐圈仍然对于“天价片酬”有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手段。这种手段,披着合法的外衣,可以绕过税务部门的监管,但风险肯定是存在的。而之所以明星以及相关的娱乐机构,敢于冒险,根子里的原因,恐怕还是在于贪婪,抱有侥幸心理,心思没有全部用在创作与生产方面,而是通过触碰法律底线的方式,来博取更大、更多的利益。
 
郑爽的“天价片酬”,在社交媒体上引起群嘲,网友发明了类似“6.4亿等于1爽”的计量公式,对明星畸高的片酬进行嘲讽。以往出现的“明星身价是市场定价”的声音,也逐渐消失,替明星说话的人,越来越少,约等于无。这种变化,是公众对“有流量,无演技”现象产生厌倦的结果。
 
在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上,优秀演员的片酬高一些,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现实往往相反,忙到靠“抠像演出”,台词也说不清楚,甚至只能说“1234567”对口型依赖后期配音的明星,收入往往要高于其他演员、表演艺术家数十倍、数百倍,这已经是“市场竞争”所无法解释清楚的事情了。
 
在郑爽事件之后,“天价片酬”会从此绝迹吗?就相关部门的表态,以及又一批明星注销公司等状况来看,在有明文约束的前提下仍有明星能获得天价片酬,这一现象必将激发相关部门对现实存在的个别漏洞进行“缝合”,并且在舆论压力下,对于继续挑战规定的演员与机构,进行更为严厉的查处。在短时间内,估计不会有人在触碰“天价片酬”这个“烫手山芋”。
 
但在风波过后,不排除仍会有明星与资本,继续进行别样的操作,虽无“天价片酬”之名,但仍有通过隐蔽方式获得“天价片酬”之实。比如,通过演员在剧组中出任多种职务、演员关联公司承接片方相关业务、虚报实景搭建与剧组人工支出数字等方式,将“片酬”化整为零地转移到明星账户与相关企业那里,这些在短期内,是难以禁绝的。
 
真正让“天价片酬”消失于行业,不能依赖主管部门的严管、重罚,事实将表明,严管与重罚除了让当事人倍加小心外,并不能完全戒除投机心态与行为。至于整个行业向内容回归,向作品质量回归,明星才能走到正确的位置上,评价自己的才华与劳动获得合理的报酬。
 
话题:



0

推荐

韩浩月

韩浩月

613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作者为散文作家,文化评论人,影评人。出版有《写给大话时代的告别书》《一个人的森林》《爱如病毒,喜欢潜伏》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