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我总觉得,一个精彩的故事,花一部电影的时间就可以讲完了,没必要拍那么长。这一点,我通过看《行尸走肉》验证过,第一季《行尸走肉》看得也很投入,觉得拍得有新意,末日感和人性的复杂,都真实表达出来了,到了后边,就觉得节奏缓慢,情节重复乏味,有时忍不住想把编剧从幕后揪出来问一句他是怎么想的。而像这样的剧,居然要拍到11季。
 
看到有人在微博上谈个人的美剧观剧史。在朋友圈里,也经常看到有几个人推荐美剧。朋友圈有几千联系人,几位美剧迷丢进朋友圈的“汪洋大海”里,通常会被淹没。之所以对那几位美剧迷有印象,一是因为他们执着,多年如一日地分享观剧体验,二是因为他们热情,总是不吝赞美之词。
 
对照我所知道的一些信息,有一次我尝试给我认识的美剧迷进行“画像”,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是电子迷,对最新款的苹果手机、各种游戏机爱不释手,还都是电动汽车的粉丝;收入都挺高,并且做的都是自己喜欢的职业,属于职业与爱好浑然一体的那种;特别忙碌,总是给人一种风风火火的印象,这我特别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忙碌的人,却有那么多时间看美剧?
 
我知道美剧好看,但也知道美剧容易让人沉迷。犹记看《越狱》第一季时,完全被吸引,一晚上连看数集,压根顾不上第二天上班是否会迟到。那是美剧第一次让我产生又想看又排斥的矛盾心理。这种心理一直延续至今,大脑会不由自主地封闭最新美剧的信息输入,怕一不小心“入坑”爬不出来。其实这种“抗拒”美剧的心理,产生于害怕耽搁时间,“看剧丧志”,但事实却是,每天还是有不少无所事事的时间,通常被用来焦虑,但即便如此,也不愿意用美剧抵抗焦虑——要知道,这可是许多美剧迷们爱干的事。
 
《越狱》再往前推,我能记得的美剧就是《成长的烦恼》了,少年时看这部幽默、搞笑、温情的剧作,压根没有美剧的概念,甚至对人物剧情也不大关心,只是被剧中传递出来的种种陌生信息所惊讶、震撼,内心常常想到的是,原来美国的父母是这个样子的,原来美国的青少年是这样生活的,一种巨大的距离感油然而生,让当时身处中国南北交界处一座小县城中的我,内心感到十分复杂,不是惆怅,也不是失落,只是隐约觉得,生活在别处。
 
自《越狱》之后的许多年,我再也没完整地追完一整部美剧(事实上《越狱》也只是看完了第一、二季,再往后的续拍,完全不记得看没看过了),这些年在中国非常火的美剧,如《权力的游戏》《纸牌屋》《绝命毒师》《24小时》等,多的看过七八集,少的看了两三集,看的原因是这些剧实在被讨论得太火,想知道它们究竟在讲什么故事,而放弃的理由则很莫名,除了“怕耽搁时间”这个老套的借口外,还有一点,不知道是否有人跟我一样:我总觉得,一个精彩的故事,花一部电影的时间就可以讲完了,没必要拍那么长。
 
这一点,我通过看《行尸走肉》验证过,第一季《行尸走肉》看得也很投入,觉得拍得有新意,末日感和人性的复杂,都真实表达出来了,到了后边,就觉得节奏缓慢,情节重复乏味,有时忍不住想把编剧从幕后揪出来问一句他是怎么想的。而像这样的剧,居然要拍到11季,而最后一季,居然要到2022年才能播出、播完、画上句号。我觉得,这就是纯粹的消耗了,浪费时间浪费资源。但商业影视剧制作有一个说法:只要一个故事还在续拍,说明就依然还有利润可以榨取,否则出品方早就将其丢弃、另起炉灶了。
 
美剧《汉尼拔》,我一集也没看过,不看的原因很简单,“汉尼拔”这个题材的电影,我几乎无一例外全部看了,《少年汉尼拔》《红龙》《沉默的羔羊》《汉尼拔》,其中《沉默的羔羊》看过不下十遍,我仍然坚持认为,唯有在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才能逼迫创作者集中才华与注意力,把故事讲得惊心动魄、荡气回肠。这大概也是美国商业电影培养出来的逻辑。
 
美剧给许多人带来了陪伴作用,在社交媒体上,一些网友们谈论《老友记》《生活大爆炸》《绝望的主妇》等作品时如数家珍,剧中的人物也成为了他们的老朋友,这样的谈论看多了,慢慢也对剧中人物熟悉起来,他们的外号,他们的性格,包括他们的饰演者在荧屏与现实生活里的花边,都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出现在视野当中,这股力量,除了传播与文化的影响之外,起到驱动作用的,恐怕还是情感因素。
 
最近我完整地看完了一部美剧,叫《惊悚50州》,《蜘蛛侠》导演山姆·雷米、《寂静之地》编剧斯科特·贝克等人出任导演,全明星阵容主演,讲述发生在美国50个州的恐怖故事。这部剧集最大的特点是篇幅短,每集不超过10分钟,三集讲完一个完整的故事,对于想节省时间又想体验美剧风格的观众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话题:



0

推荐

韩浩月

韩浩月

613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作者为散文作家,文化评论人,影评人。出版有《写给大话时代的告别书》《一个人的森林》《爱如病毒,喜欢潜伏》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