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韩浩月

我们这一代人在餐桌上的规矩是家长训出来的,比如“食不语”,吃饭的时候最好别说话,更不能吧唧嘴,还有一条,绝对不能浪费粮食,“碗要空”,碗里的食物要吃得光光的,一粒米不剩,会得到表扬。

如果碗里剩了米,或者吃不完偷偷倒掉被发现了会怎样?轻则一顿训斥,重则挨一顿打,都是可能的。都说小孩“记吃不记打”,那不见得,挨过一顿揍,下次就牢记了,吃多少盛多少,宁可缺着点,也别把饭剩下。

长大之后,知道了父辈那代人的不容易。他们有着刻骨铭心的饥饿记忆,真的吃过树叶。槐树叶、槐花,偶尔吃一次味道挺清新的,但如果把它们当主食,连吃上几顿,一般人都受不了。我童年的时候,算没怎么挨过饿,但父辈的饥饿记忆,还是遗传给了我,让我对餐桌上的浪费深恶痛绝。

那是一种很疼痛的感觉。别的我能忍住,但忍不住粮食被糟蹋,要是看到上好的馒头没有被及时吃掉,最后不得不扔进垃圾桶,明显能感到一股火苗“噌”地一下从心底窜了出来,那是一种真实的、生理性的痛感,让人坐立不安。

我仔细分析过,这究竟是童年记忆的烙痕深入骨髓呢,还是打心底心疼粮食?在城市生活普遍不再缺衣少食甚至显得物质过剩的时候,如此对粮食的珍惜,会不会被人认为是一种“病态”?思考的结果是,不管别人怎样,我还是坚持己见——粮食不可浪费。

在家庭生活中,我最喜欢的事情是做饭。当然,手艺还行只是一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可以清楚地知道每个人的饭量、菜量,可以精准地计算出做多少饭菜大家可以把它们干干净净地吃掉、吃光。

在粮食储备方面,米面尽量少买,肉与蔬菜也是随吃随买,这样才可以做到不因一时吃不完而变质倒掉。据说有着饥饿记忆的人,会有囤积粮食蔬菜的习惯,这是一种习惯性恐慌,但我没有这种恐慌,在物流高度发达、配送十分便利的今天,不存在买不到粮食与蔬菜的可能。

在餐馆里点菜,以往总是要适当多点一些,觉得点少了不好意思,对不住餐馆的座位,结账时也不好意思看老板的眼睛……事实证明,这纯属想多了。我花了很多年的时间,才说服自己在餐馆吃饭时吃多少点多少,走的时候尽量给老板留下一张接近于光盘的餐桌,老板看到自家厨师做的菜被吃光,也会感到高兴吧。

把食物吃干净,其实是一种具有仪式感的事情,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在许多地方,节省粮食似乎并不是一种生活方式,多点菜多浪费,甚至整桌菜肴被倒掉,才显得请客的主人豪爽大气——这才像一种生活方式——浪费的方式、奢侈的方式、让人愤怒的方式,这真让人难以接受。毫无例外,每次朋友请吃饭,我十有八九都会在点菜时提醒:千万别点多了,点多就是见外。

对于吃饭这件事,我们把过多复杂的想法赋予其中了,铺张浪费,炫耀消费,其实真没必要,吃饭就是吃饭,安静地、干净地把一顿饭吃完,是日常生活里最应该做的与人与己都密切相关的事。

话题:



0

推荐

韩浩月

韩浩月

613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作者为散文作家,文化评论人,影评人。出版有《写给大话时代的告别书》《一个人的森林》《爱如病毒,喜欢潜伏》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