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疫情对于餐饮、旅游、影院、KTV等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状况的向好发展公园以及餐饮行业已经开始有序恢复,但由于影院属于封闭聚集地,对于影院复工,人们一直很谨慎,可是,如果再不开张,许多影院真的撑不住了。
 
上周北京市电影局联合北京疾控中心发布消息,对电影放映场所复工复映以及影视剧组复拍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观众购票进入影院观看,需登记姓名、性别、住址、身份证号、联系电话等信息,虽然同时也指出影院在每个细节做好消毒工作,但让观众进行如此详细的登记,还是让人望而却步,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看个电影要暴露如此多的个人隐私信息,有点算了,等等再看。
 
春节档是影院的“黄金档”,往年厅厅爆满,并且票价不打折,会让影院赚得盆满钵满,有些平时生意不好的影院,一年到头维持生存,就指望春节这个月赚点利润,小影院即便不像一线城市一家影院一个月能卖出上百万至数百万票房,但起码能让影院老板能够拥有继续做下去的信心。现在,很多影院老板的信心已经垮了。
 
北京市电影局的做法,有着“救市”的意图。早在半个月前,北京电影协会就联合贵州电影放映行业协会、福建省电影家协会等组织发出呼吁,希望物业能够减免电影院租金,一同度过难关。但这个呼吁没有得到物业方的更多积极回应,不排除到疫情彻底结束时,一些影院已经没法开门了。
 
疫情给包括电影院、剧组在内的整个影视产业造成了重创,也让人反思开始反思这个行业的存在重要性以及生存发展的要点究竟是什么。有从业者在社交媒体上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在家隔离了一个月之后,发现电影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并不重要。其实不然,对于居家躲避瘟疫的人来说,电影很重要,在漫长而无聊的时光当中,看电影是转移注意力、将自己放置于另外一种生活情境当中的好办法,越是在疫情时期,越显得电影的重要性,没有电影,人们如何打发这段难熬的时间?
 
电影是重要的,电影院或许才不那么重要。现在网络平台与电影资源如此发达,不用任何硬件存储设备或者昂贵的播放设备,人们通过投影、大屏电视、手机等终端,都能观赏到自己想看的电影。如果说以前的电影院还具有社交功能的话,那么疫情很大程度将这种社交功能斩断了。一个月足以培养出一个人的习惯,当疫情结束之后,观众去影院的热情还会高涨吗,这需要打一个问号。
 
2003年的非典,无形中就改变了人们生活中的诸多细节。今年的新型肺炎,亦会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些阴影。很多人表示,疫情结束后要用报复性消费的方式,来弥补宅在家中积攒下的郁闷,希望这种报复性消费,也能体现在观影方面。所以,比起要求影院做好消毒工作、观众做好登记工作更重要地是,影视行业的管理机构与所有从业者,都应重点考虑一旦观众打算重新走进影院时,影院用什么“产品”来招待观众?这对于“救市”有没有效果来说,很重要。
 
从“春节档”撤出的几部大片,目前没有放出任何再次公映的信息,大家都在守望,并不愿意第一时间把产品投入市场,毕竟电影市场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期,在疫情结束初期立刻公映,极有可能达不到理想的收益。但如果几家片方都这么想的话,那么就算影院敞开大门、观众也做好了涌入准备,公映片单没有几部可以看的电影,也照样让所有设想落空。
 
趁着还有时间,这个时候做一些国外大片的引进工作,或能弥补全国院线复工后面临的片源供应荒。中国观众对于引进大片,还是有着较强的消费愿望的,但对于类型单一的爆米花电影,也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此时的大片引进,不妨口子开得大一些,在引进片种的类型化、风格化等方面,可以考虑更多观众群的需求,吸引电影院的常客与潜在受众进入影院观影,让疫情结束初期的市场拥有一定的热度。
 
面对疫情,一些书店的自救方式也值得影院借鉴。比如通过优惠充值的办法,让观众花费比过去更少的钱来拥有以后更多的观影机会,虽然影院的利润会因此有所降低,但这么做一是可以赢得现金流撑过眼下这段艰难时期,二是也能够提前锁定更多的忠实消费者。总而言之,面对倒闭风险,影院不能坐以待毙,还是得开动思路,多想办法,争取活下去。能坚持到开门迎客,就仍然有机会等来翻盘。
话题:



0

推荐

韩浩月

韩浩月

613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作者为散文作家,文化评论人,影评人。出版有《写给大话时代的告别书》《一个人的森林》《爱如病毒,喜欢潜伏》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