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珠峰“堵车”,探险精神不能被虚妄污染
五月中下旬,是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黄金时期”,诸多攀登者蜂拥而至,出现了“大堵车”的局面,许多人在海拔八千米的“死亡区域”排队等候三个小时之久,再加上体力消耗、高寒缺氧,已经有多人丧生。
 
珠峰“大堵车”的图片上,登峰者排队的景象看上去都令人窒息。接近珠峰峰顶的地方本该空无一人,但拥堵状况却令人不禁想起一线城市各大堵点上下班高峰期纹丝不动的排队状况,这成为荒诞一景。
 
珠峰“堵车”的背后,是一本明码标价的生意经,46万元起步价,全链条70万元保底,是登山公司公开的报价数字。因中国公司的报价较高,近年来登山者纷纷转向尼泊尔,从珠峰南坡攀登。在2018年2月西藏自治区宣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珠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绒布寺以上核心区旅游之后,想要达到珠峰至高点,就只能选择尼泊尔,这或是造成今年五月份珠峰“大堵车”的诱因之一。
 
登山公司想赚钱,登山者不差钱,双方一拍即合,登峰俨然衍变成一场富人游戏。一人登峰十几人服务,喝着香槟和咖啡登珠峰,这种以金钱为最强竞争力的登峰行为,彻底打破了以往人们对于冲破艰难险阻攀登高峰的想象,登峰被赋予的人与自然的美好联系也荡然无存。要不是属于现代城市病的“堵车”发生于珠峰,还会有不少人前赴后继,花一大笔钱到达峰顶拍完照后发朋友圈。
 
恐怖的珠峰“堵车”和陡升的死亡人数,不会还珠峰一个清净,只要登山公司还提供服务,只要花钱就能登峰的状况不被改变,珠峰就依然还会是诸多“伪探险家”们心目中的乐园。这些年来,曾被推崇与敬仰的“探险精神”,已经被庞大的商业体系扭曲到面目全非,跨国企业与公司为了推销他们的产品,往往喜欢把“探险精神”捆绑于广告,把潜在消费者打造为“成功人士”,引发一轮轮消费热——与其说攀登珠峰是证实自己的能力,不如说是为了满足消费欲望。
 
1953年新西兰人希拉里和夏尔巴人丹增-诺盖首次登上珠峰峰顶,此后多年,有无数人通过登峰赢得荣誉,据统计,截止2016年底,全世界一共有4469人成功登顶珠峰7646次。正是在一次次的鲜花与掌声诱惑下,滋生了登峰商业链,有人依靠登峰展示自我、收获名声、博取利益,有人通过赞助登峰间接获益,珠峰峰顶成为一个秀场,职业的登山运动员与真正的探险家反倒少了,真正多起来的是各界不相干的名人、闲人、“伪探险家”。除了留下几张纪念照之外,他们还给整个珠峰区域留下了数以百吨计的各种垃圾,圣洁的珠峰变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垃圾场”,尸体与粪便携带的细菌已污染了当地水源,如果面积不受控制地扩大,整个亚洲的淡水资源将会受到影响。
 
中国西藏把珠峰峰顶区域保护了起来,虽然被错误地解读为“一刀切”,但这种做法还是得到了公众的高度赞同。但登山者转战尼泊尔,使得珠峰环境安全仍然没法得到保障。强大的科技装备,以及登山公司服务经验的累积,会鼓励更多人把珠峰列入征服计划。在这样的背景下,唯有对“探险精神”进行广泛的反思,重新审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才能真正阻止珠峰“堵车”现象的再次发生。
 
当下的“探险精神”,已经被虚妄大面积污染,许多人的探险行为,更多是无知者无畏。“科学与理智”作为“探险精神”的前提,已经不足以警醒诸多盲目的跟随者。人们应该审视自己的探险欲望当中,究竟有几分是出自对自然与生命的尊重,又有多少是被洗脑后的冲动。
 
“探险精神”的最高境界,不该被定位于攀登世界之巅,保持敬畏,这才应该是“探险精神”的根本与基础。
 
珠峰“堵车”,探险精神不能被虚妄污染
 
 
话题:



0

推荐

韩浩月

韩浩月

613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作者为散文作家,文化评论人,影评人。出版有《写给大话时代的告别书》《一个人的森林》《爱如病毒,喜欢潜伏》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