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每隔一段时间,印度电影就会在中国掀起一股冲击波,虽然不像当年《大篷车》、《流浪者》那样席卷市场,但在创作层面上所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印度受宗教与文化传统的影响,电影创作面临的压力要比中国更大,但在创作的活跃性以及探索性方面,却走在中国的前面。
 
这次还未公映就引起广泛关注的《摔跤吧!爸爸》,主演是阿米尔•汗,这位有着“印度刘德华”之称的演员,已经凭借《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和这部《摔跤吧!爸爸》,成为印度电影输出的一张名片。值得一提的是,《摔跤吧!爸爸》对宝莱坞传统的颠覆更加明显,讨论的话题更具引起广泛共鸣,表达的价值观更加无国界,有可能超越阿米尔•汗主演的前两部引进片。
 
看印度电影亲切,除了其创意朴素、立场鲜明、故事民间化等原因外,还有一点是,中印两国在政治、文化上有颇多相似之处,比如《摔跤吧!爸爸》体现出来的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民众的意识问题,就和我们国家诸多民众的想法有相似之处。比如对待家国情怀、国家荣誉、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认知等方面,《摔跤吧!爸爸》所传递出的“在保守中有进步”、“在变化中有坚守”价值取向,和当下中国还是大致重叠的。
 
养育出儿女,通过体育竞技的渠道,为国家与族群争得荣誉,这在前些年,绝对是政治正确的事情。但通过上一届的里约奥运会,我们已经清晰感受到了国人对奥运、对金牌的态度转化,从追求成绩,转为到享受比赛。拥有了这样的普遍心态,再去看《摔跤吧!爸爸》会多一些微妙的对比,也会得到一些电影之外的感受。其中比较有趣的一个感受,是一些网友提出的问题,《摔跤吧!爸爸》中阿米尔•汗对女儿的教育、以及对女儿前程的规划,究竟是父权还是父爱的体现?
 
曾经是印度摔跤冠军的父亲,在为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之后,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完成自己未实现的梦想,赢得世界级比赛金牌,但事与愿违,妻子一口气给他生了四个女儿,一个偶然的机会(女儿在打架中战胜了男孩),让父亲眼前一亮,有了类似“花木兰代父从军”的灵感,决定对其中两个女儿进行摔跤训练,帮助他实现夙愿。——在现代家庭教育的语境之下,这位父亲很容易被冠以“自私”“虚荣”的帽子,以自己的权力改变女儿的命运,逼迫女儿做她们不喜欢的事情(起码在一开始是这样),这会让一些父亲产生排斥感,觉得这位退伍前摔跤手、业余摔跤教练有问题。
 
但从父爱的角度看,父亲对女儿从事摔跤事业的规划,的确也是爱的成分大于父权的成分。印度的女性地位不高,常被当作家庭附属品看待,尤其是流行童婚,一些女孩子在14岁就步入婚姻,开始了一眼就能望到尽头的生活。因此,摔跤老爸引导女儿进入体育竞技行业,彻底改变了女儿的命运走向,把女儿变成了一个拥有世界视角的现代女性,摔跤小舞台,社交大舞台,女儿所拥有的人生,在精彩程度方面要远远超过其他印度女性,这何尝不是父爱的伟大体现。认为女儿娇弱就应该呵护在温室里长大的观念,反而更像是一种祸害。
 
《摔跤吧!爸爸》以阿米尔•汗所饰演的爸爸这个角色,充分把一个男人的父权与父爱都无保留地刻画了出来,父权中融合着父爱,父爱中又难脱离父权的基础,两者细密交融,很难区分开来看,更难对立起来谈。如果陷入一种矛盾感难以自拔,不妨以结果来评断过程,或者以影片带给你的直接观影感受再来揣摩电影的价值观是否成立。
 
我个人的观影感受是,《摔跤吧!爸爸》没有过于在意父权与父爱之间所谓的冲突,首先它是一部流畅的、令人愉悦的电影,以被欺负的男孩子的视角讲述故事,这是好莱坞片常用的手段,保证了影片的客观与真实性。在故事主体方面,却牢牢地遵守电影创作法则,不停制造娱乐看点,带动观众情绪起伏,比如回放比赛录像要去放黄片的录像厅租场地制造反差,女儿在看到一位同龄女孩结婚后从此改变立场等,都属于在局部空间把戏剧冲突做足,有效地调补了这部电影的长度。
 
看电影的一个最好选择是,事先不带立场去看,事后再去思索电影的余味,可以证实的一点是,《摔跤吧!爸爸》是部有诸多余味可供回想的电影,也是五月档期不可错过的一部佳作。
话题:



0

推荐

韩浩月

韩浩月

613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作者为散文作家,文化评论人,影评人。出版有《写给大话时代的告别书》《一个人的森林》《爱如病毒,喜欢潜伏》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