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嫌疑人X的献身》可以有数个结尾,最理想的结尾,莫过于数学教师帮助快餐店女老板成功脱案,然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只是这样的结尾要么太好莱坞要么太琼瑶。最残酷的结尾,是数学老师和快餐店女老板双双被注射死刑……
看过东野圭吾的原著,西谷弘导演的日本版,以及方银振导演的韩国版,结尾都记不清楚了,或者说几个版本都混淆了。但苏有朋导演的这个中国版因为刚看完所以记得清楚,苏有朋只给数学老师与快餐店女老板安排了最后一次碰面。
那是令人心碎的一幕,数学老师逻辑周密、方案设计精确到无可挑剔,但当他发现仍然无法给喜欢的女人提供保护的时候,他的信念(或者说信仰)瞬间坍塌。而快餐店女老板除了承认杀人获得心理上的放松之外,更多的则是对于数学老师所做出的牺牲而产生的震撼——一个女人在得知自己如此被爱之后的心灵悸动。遗憾地是,故事已经不能重来一遍。
为什么要关注结尾?因为结局决定了一名创作者的价值观。东野圭吾写这个故事,其实写到这对连手都没有握过的恋人见最后一面时就已经结束了,他其实最想写的不是悬疑、不是罪案,而是爱情,这个家伙其实是写爱情小说的高手。那么苏有朋希望通过这部翻拍电影传达出来什么样的价值观?他也是想拍一部爱情主题电影吗?从目前呈现出来的内容看,好像并不是的,苏有朋还是把重点落在了数学老师身上,想要拍出数学老师人生的灰暗与明亮,人性的幽暗与温暖,还有,想要表达如何实现自我救赎。
让张鲁一饰演数学老师石神哲哉,是个正确的选择,这个角色很难演绎,因为他身上具有很复杂的气质,孱弱与强悍,感性与理性,温柔与凶狠等等,一些截然不同的性格,藏在他的身体里。整体来说,石神哲哉是个十足的日本式人物,外在与内里都是典型的岛国男人。堤真一在2008年日本版的电影里出演石神哲哉有着十分精彩的表现,因此还获得过第三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男配角的提名,这给后来者制造了不小的超越障碍。而张鲁一则最大程度地把握住了人物的特征,在影片中刚一露面的刹那,宛如堤真一归来。
在《嫌疑人X的献身》中,石神哲哉这个角色才是真正的第一主角,警察不是,快餐店女老板更不是,驱动整个故事向前行进的是石神哲哉,带给观众心灵冲击的也是石神哲哉,相信也是石神哲哉这个人物,让东野圭吾产生了创作冲动,如果把角色比作孩子,那么石神哲哉才是东野圭吾最为偏心的孩子。到了苏有朋这里的时候,影片应该是把石神哲哉这个角色向前又推了一把,故事让我们看清楚了一个数学老师的世界,以及他在这个世界中对规则的认知与冒犯,以及最后回归于规则之中,完成了他的献身仪式。
在西方的教义中,以死亡的形式来表达虔诚,完成向偶像的献祭,通常会被认定为邪教,或者会被认为是受到了魔鬼的教唆。基于这个认识,有的读者(观众)会对石神哲哉的“献身”,产生一种不洁的错觉,但这种错觉是短暂的,很快就会被强烈的爱情冲动所洗刷、照耀,这个故事之所以能震撼人心,归根结底在于它树立了一个新的信仰,这个信仰的名字叫“爱情”,它为日复一日轻飘的爱情含义赋予了沉重的分量,也会让人重新去审视爱情所包含的付出、牺牲等元素。
在公映之后,苏有朋的这版《嫌疑人X的献身》得到了不错的评价,这固然与原著的魅力有关,也和中国的电影人发起重新寻找电影价值的愿望有关,与其去制造低劣的复制品和山寨品,倒还不如直接去翻拍国际上知名的IP,就像好莱坞在全球搜寻好故事一样。翻拍的价值在于,可以把电影认知再次建立在一个较高的基础之上,用俯视的眼光去看待创作与市场的关系,从而更加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创作位置,能把电影翻拍好,再去做原创,也算是个“曲线救国”的好办法。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