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发起并主办的“青葱计划”,今年已举办到第二届。贾樟柯担任本届“青葱计划”的主席,黄建新、田壮壮、方励、文隽、张一白等导演为进入前十名的青年导演担任导师。导师主要负责的是,帮助导演修改剧本、提建议、拉投资。由此可见,活动对青年导演“扶上马、送一程”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电影人更新换代很快,在导演这个层面上,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并非是后继无人,而是年轻导演各自野蛮生长,缺乏体系教育以及电影文化传承。这些年一些跨界导演杀入影视圈,把电影市场搅得天翻地覆,制造了繁荣也制造了混乱。所以,“青葱计划”的意义除了要帮青年导演出人头地之外,还要把“工匠精神”里的师承给树立起来。
 
在观看了进入十强的作品推荐视频之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三部,分别是陈威的《台风来了》、叶谦的《番薯浇米》、郝飞环的《野犬笔录》。这三部电影都涉及了大量的关于葬礼与死亡的故事,尤其是对葬礼有着不同却细致的描述,可以说,通过对死亡的观察,这三位导演分别找到了自己用镜头来审视社会的角度。
 
死亡主题一直是中国人既迷恋又恐惧的主题。人们通过吊丧、祭扫等方式,来进行情感层面的怀念,但又通过种种充满迷信的道听途说,为死亡涂抹不洁的气息。由于长期缺乏死亡教育,太多人对生死的问题难以产生深刻的认识。这次,三位青年导演用80后、90后的视角告诉观众,他们那代人,是如何看待父辈、祖辈的生存与死亡的。也因此,他们的影像中充满了仪式感。不得不说,这种仪式感很迷人。
 
《台风来了》讲述一个北漂青年回乡参加祖母葬礼的故事,整个家庭聚集一起又各怀心事,影片画面充满了葬礼元素,导演用一顿漫长的午餐,来刻画家庭成员的情感冲突。冰柜停电后,祖母眼角的胶水融化如同泪水,这是老人的最后的哭泣。影片的比喻很明确:在台风来临之前,人们内心深处的风暴,早已撕裂一切。导演对于家庭生活这一隐私领域的审视,不带任何温度,冷峻而直接。
 
《番薯浇米》片名有点奇怪,其实就是“地瓜稀饭”的意思。影片以一种家常饭命名,在表达上却标新立异,为古老的乡土元素披上了一层新鲜、明亮甚至时尚的外衣。一个90岁以上高龄的闽南婆婆,在死亡的逼迫之下显示出了灵魂的亮度,她的神秘与顽皮,使得她与去世多年的姐妹之间的“交流”,变得像场游戏。导演用一个陌生闯入者的视角,把一个沉重的乡土主题,表现得举重若轻,“地瓜稀饭”这个符号因而有了极度的穿透性,把人、鬼、神之间的联系进行了人文性的衔接。
 
《野犬笔录》耐心地、近乎血腥地刻画了一条狗在水汪中的死亡,并对行进于大道之上的葬礼队伍进行了悲壮、狂放式的刻画……一场隐而未宣的凶杀案,在充满暴力美学的镜头与画面之中,充满了悬念。这部电影的成片,很可能是观赏性不错的商业片,但导演所传达出来的意识,却是一种强悍的文艺态度,这使得观众对它寄予了更多的期望与想象。
 
之所以偏爱这三部作品,不仅是因为它们的外在呈现上很酷、很文艺、很有欣赏价值,而是它们的内在,都闪亮着创作者的人文关怀。颇为讽刺地是,人文电影在市场上几乎难有好票房,主流商业片导演也纷纷对电影的人文气息避之不及,但作为电影事业继承人的年轻导演们,却很叛逆地、近乎报复性地在他们的创作中,对市场表达了不屑。
 
这大概就是年轻的好处,可以不用考虑太多,哪怕条件艰难,也要竭力拍出自己心目中的好电影。对于这样的导演,仅仅关怀是不够的,仅仅给钱是不够的,还要有一点溺爱心态。当然,这种溺爱是指,不绑架他们为商业服务,让他们在可以勇敢创作的时候,不被捆绑住手脚。如此,国产片的人文复兴才有希望,他们才能够真正成为出类拔萃的优秀导演。
话题:



0

推荐

韩浩月

韩浩月

613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作者为散文作家,文化评论人,影评人。出版有《写给大话时代的告别书》《一个人的森林》《爱如病毒,喜欢潜伏》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