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编剧宋方金前两天一篇公号文章特别火,文章内容说的是小鲜肉们天价片酬以及替身演出的那些事。演员宋丹丹、高亚麟在讲到影视行业乱象时,也都特别提到了小鲜肉不敬业的话题。尤其是正在开两会的宋丹丹在会议期间的表态,把小鲜肉问题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当然,温和的宋丹丹的批评言辞当中也带着不少的关心成分,她说,“遇到那么多钱怎么把持自己?”
 
最早让小鲜肉被行业内人士放到舆论之火上正反面来回烤的缘由,就是小鲜肉们的片酬之高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这个话题恐怕已经有两三年之久了吧。批评归批评,小鲜肉们的片酬降了吗,并没有。或许有的小鲜肉身价出现在合约中时有所降低,但那只是特别聪明的人使出的权宜之计,小鲜肉以及背后的经纪公司,仍然会一分钱不少拿赚得盆满钵满的。
 
前几个月,替身演出以及抠像演出的事被曝光,让小鲜肉“不敬业”的传言被坐实,这个时候,批评小鲜肉,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正确,可怜的小鲜肉们,因为无法运用有利于自己的思维逻辑与公关技巧来为自己辩白,只能把眼泪吞进肚子里。
 
小鲜肉是娱乐业最大的掘金人,也是这个行业最吸引人关注的群体,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行业的脸面。既然得益最多,那么承受更多一些的非议,是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小鲜肉自然是可以批评的,尤其是滥用替身、抠像演出、攀比身价等行为,怎么批都不为过。但有一点值得商榷,就是他们的高额片酬如果是通过谈判得来的,这就意味着符合市场议价原则,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小鲜肉又不是黑社会,没有拿刀架在制片人脖子上逼着制作公司把制作费的一半以上拿出来当片酬,制作公司不能一边靠小鲜肉赚钱一边骂小鲜肉片酬高,而是应该一起约定,通过弃用的方式,把小鲜肉的身价逼迫到合适的数字。
 
只是,谁也不愿意牵这个头,谁也不想牺牲眼前利益。在公共平台上骂一骂是好的,但牵扯到自己要签约小鲜肉时,立马就想到了电视台买片、单集价格、广告植入等收益。所以,影视行业乱象的黑锅,不能只有小鲜肉来背,小鲜肉顶多背一半,甚至只能背上个四五分之一,真正掌握娱乐圈话语权的老板们,才是真正制造行业乱象的黑手,可以他们只会在各种行业论坛上夸夸而谈,甚至言行不一、自相矛盾,一边骂小鲜肉,一边使用小鲜肉。
 
小鲜肉没演技,小鲜肉没作品,不出演作品只凭脸蛋和身材也能日进斗金,在一些人看来,小鲜肉成了神一样的存在。但用“存在即合理”的逻辑去解读,会发现小鲜肉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他们走红的基础,是整个社会把“颜值”当成了通行证,是整个娱乐形态在走向浅薄化。这个趋势的形成,单凭有良心的影视企业是无法扭转局面的,无形而有力的时代之手,才是推动小鲜肉走向赚钱机器的根本力量。每个行业、每个领域,都有乱象存在,只不过别的行业与领域,多可以通过律法、行规来进行约束,在管理上容易做到有法必依,但娱乐业本身的特质是活跃、多变、隐性的,常在混乱中才能发现财路,所以从业者中虽不乏智者,但看透不点破,却是这些智者常见的立场与态度。没有真正的领导者出现,行业会一直混乱下去,直到政府部门看不下去插手进行管理,但政府插手是典型的外行管理内行,内行们一样可以用令人眼花缭乱的手段,让主管部门晕头转向。
 
观众是消费者,观众是没法批评的,因为他们是受众。所谓受众,就是制作方、创作者给他们提供什么,受众就要接受什么,不能指望观众来改编一个行业。况且在变形的娱乐观的长期冲刷下,不少观众已经习惯了在垃圾中寻找美味,爱上了这一口。对小鲜肉的无原则追捧,构成了制作公司不愿意放弃小鲜肉的最强大理由。
 
综上所述,影视行业乱象的形成,更像是一场共谋。只打小鲜肉的脸是不行的,小鲜肉靠脸吃饭,不该总打。该打的是那些不靠脸吃饭的幕后推手们,小鲜肉已经替你们挨了那么多耳光,是时候你们也表一下态度了。
话题:



0

推荐

韩浩月

韩浩月

613篇文章 1年前更新

作者为散文作家,文化评论人,影评人。出版有《写给大话时代的告别书》《一个人的森林》《爱如病毒,喜欢潜伏》等。

文章